猶太—基督教信仰是建基在上帝的話語上,是「聲音的信仰」。「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說⋯⋯」(«創» 1: 1-2a)因此在這信仰傳統裡,聆聽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屬靈的操練,正如孩童撒母耳學習聆聽上帝的聲音,謙卑回應上帝說:「請說,僕人敬聽!」(«撒上» 3: 10)
修道院裡的靜默並不是目的本身,而是為了要在寧靜中學習聆聽,正如詩人在危難中見證說:「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我的救恩從他而來。⋯⋯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上帝說了一次、兩次,我都聽見了, 就是能力屬乎上帝。」(«詩» 62: 1, 5, 11)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每一次都引用聖經把試探距千里之外。反過來說,懷疑上帝的話語,或者沒有認真地聆聽,這就是試探的開始。「上帝豈是真說⋯⋯」(«創» 3: 1b)
只有認真聆聽上帝的人,才有可能發現聖經中的「奇異新世界」,才有可能真正認識上帝是「全然他者」(Wholly Other),才有可能承認自己以往原來是「心麻木,耳朵塞着,眼睛閉著。」(«徒» 28: 27b)
人對上帝的聆聽正是人與人之間彼此虛心聆聽的基礎。
在不同政見中,例如在今日的佔中議題上,我擔心我們很快就標籤他者,打壓異己,誣衊挑戰者。今天香港社會的困境和危機在於許多公共空間的發言者明顯還沒有聽清楚別人說了什麼,在說什麼,就瞬間歸邊,隨意批評、肆意矮化。如果我們的公共領域最終不過只是一場政治角力和語言遊戲,那麼我們的社會根本沒有溝通和對話。
我認為社會的詬病在於嚴重弱聽,缺乏認真和真誠的聆聽。事實上,沒有聆聽,怎會有溝通和對話,只有對峙和罵陣。沒有溝通和對話,哪來公義和平等?沒有公義和平等,哪有自由和多元?只有口號和叫囂,只是繼續欺凌和抹黑,並帶來更多懼怕和歧視。
公義、平等、自由、多元等無疑是今日大眾共同追求的社會核心價值。但如果沒有真摯的聆聽,我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最終無論我們是否獲得民意或政權的支持,整個社會仍陷在誤解和仇恨中。
現在應該是聆聽的時刻。聆聽就是尊重,給別人也同時給自己時間和空間,這聆聽本身就是公義。公義的起點,就是要認真對待他者(taking others seriously),無論他者的立場是否與我的一致,無論他者是牆壁抑或雞蛋。
我們亟需聆聽。在一個多元社會裡,大家的政見肯定不會一致。事實上,政治聲音根本無需一致,但大家必須彼此學習、虛心聆聽。如果沒有這樣的聆聽文化,那麼不管我們有多好的建議或遠景,最終恐怕只會演變成政治的衝突或暴力。
聆聽,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吧!
「要明白:你們每一個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實現上帝的義。」(«雅» 1: 19b-20)
(「信在佔中」是「信仰在佔中語境中的反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