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著重人民快樂的社會模式

不丹

經常從報章雜誌看到有關不丹所創的國民快樂指數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 的報導。有指不丹政府認為,國民的幸福與國家經濟增長同樣重要,不能重此輕彼。雖然國家貧窮,但人民一樣快樂滿足。我在想,究竟不丹這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140的國家,人民生活為何會如此快樂?不丹國王為什麼會有重視人民的幸福 (GNH) 多於國民生產總值 (GNP) 這一套理念?我在思考香港的問題而漸變得有點迷茫之際,這片神秘國度引發我極大的好奇心,心裡很想看看另外一種社會模式,最近就和朋友前往不丹探索,展開一次尋找快樂之旅。

不丹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毗鄰中國與印度的一個內陸小國,人口大概有七十萬,大部分是農民,信奉藏傳佛教。國家主要收入來源是水力發電與旅遊業。初到不丹,我便被她仍然保存的傳統文化所吸引。不丹的房子都是依照傳統的規格建造,男男女女都穿著傳統國服。首都廷布除了運動場外,還有玩國術射箭的場地。不丹人非常敬重愛戴他們的國王,第四任國王主動放棄絕對權力,於2008年將不丹由君主制改為君主立憲民主制度。現時第五任國王2011年度的大婚更是國民一大盛事。

不丹的風景無論是樹林山谷或梯田小戶,都令人感到一份平靜的幸福。不丹人的生活十分簡樸,在這個物質不充裕的國家,雖不能說人人都很快樂,但顯然是一片和平安寧的地土。不丹的治國原則,講求平衡、和諧,和可持續發展。不丹政府認為,國民的幸福與國家經濟增長同樣重要,國家須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並以全人方式建構身心健康的環境。

這些原則都列入了法規政策內。不丹2008年的憲法訂明「國家將致力促進能達致國民快樂指標的條件」。不丹的國民快樂指數包含了量度個人與社會的層面,著重身心靈健康及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國家施政方針包括四個向度:

1. 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保育環境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 保護文化 (Cultural Promotion); 及
4. 良好管治 (Good Governance) 。

由此可見,不丹政府很重視社會資源,認為這與人民的幸福有莫大關係。不丹政府不會純粹因為經濟發展,而剝奪了後代持續享受自然環境與社會資源的權利。憲法中有維護文化,保存生態環境的條款,並要求人民共同承擔此責任。雖然國家很多人仍有待脫貧,但不丹政府為人民均提供免費教育和基本醫療的福利。當社會傾向平等的時候,人民生活普遍比較和諧滿足。

我在想,我們香港可否向這個幸福小國有所學習呢?其實香港人怎樣才會覺得幸福?我們常常希望有健康的環境,但又不重視環保,不願多付代價,很矛盾。我們想過平衡的生活,但又不想放棄不斷追求金錢和物質。我們想多點生活保障,但又不敢投放更多資源在福利和醫療上。

在香港這個怨氣沸騰,爭拗不斷的環境中,我們都期望爭取民主普選會令社會有所突破。但是我們必須同時思考,我們希望用民主制度建構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我們的優先次序是什麼?公義之城?關愛社會?環保城市?我們有沒有一套完整的治港理念及相應的價值文化去承載?

不丹人擁有的,是一種單純的快樂。這份單純卻很脆弱,很容易被全球文化,物質主義侵蝕。現在不丹也正面對著現代化、失業、城鄉遷移等種種挑戰。但我相信這份簡樸的自由,無論在哪裡,仍然是很真實的。

快樂,其實也在乎你我的選擇。

江嘉恩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法學碩士(人權法)課程副主任。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系,後獲英國劍橋大學法學碩士,及香港大學法律專業文憑。 硏究興趣包括貧窮與人權、經濟社會權利、行政法、公益訴訟、社會公義與法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