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政治正確的,因此,很少人會在公共空間反對對話。人雖然經常強調對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表示自己願意對話、甚至渴望對話,但事實上,在公共空間的真摯對話是少有的。
沒有差異,自然無需對話。差異往往標誌著對話各方的不同信仰依歸、價值取向、或身分定位。差異未必是負面,但有差異,就有張力,並且可能帶來誤解和衝突。對話的結果不一定是消除差異,也可以是減低誤解和消除衝突。對話不是宣教,對話的目的不是改變身分,而是改變歧視和敵對的關係。
為什麼差異即使存在,誤解和衝突卻有可能避免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雙方因對話而產生了互相理解和尊重,這也正是對話的最重要意義。這理解往往不僅是認識對方的概念和邏輯,更是認知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嘗試由對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語境來認識事物。這並非意味著自己必然接受對方的世界觀,但卻肯定意味著必須開放自己,容許自己進入對方的世界裡,這種開放來自真誠的對話和虛心的聆聽。
真摯的對話和聆聽當然有風險,因為或許會聽到自己所不願意聽的,從而令自己受屈、受傷,甚至忿怒。然而,只要有持續的對話和聆聽,這忿怒至少仍有希望消解。對話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許多問題需要坐下來慢慢談、耐心聽、好好思考,並且要有信心和毅力去解決,因此對話總是要付上鉅大的時間和心力。參與者願意這樣付出,乃是因為他們相信對話的意義,也深信不對話的代價更大——因為持續的誤解終會導致無休止的、不可控制的衝突。
真正的對話應該包括分享、思辨和說服。這絕不是一方說服另一方的問題,而是大家在對話中都面對實在,並面對與之相符的真理,都願意被真理所折服。開放自己,讓自己進入對方的世界裡,就有可能會接受對方的世界觀。但這又何妨?為什麼不容許人在持續的對話和聆聽中有真正抉擇真理的自由呢?然而對話的更大風險是,真正的對話和聆聽或許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甚至錯謬,進而放棄自己原有的信念和價值觀,轉而接受對方的信念和價值觀。果真如是,彼此原有的差異也自然消失。對話雖然不是宣教,但確有可能帶來信念和價值觀的轉變。
原來,在真摯的對話和探索中,我們真正要面對的是真理。
(「信在佔中」是「信仰在佔中語境中的反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