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佔中」(六)︰持續的對話和聆聽

Central Fisheye crop

如果說公義是普世價值,更是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大聲反對。可惜的是,爭取公義的過程似乎總是避免不了爭執,甚至衝突、撕裂。人們往往一開始就把一方視為爭取和維護公義的,另一方則淪為破壞和踐踏公義的。這種標籤本身其實已經是一種不公義的政治語言霸權,因為事實畢竟不那麼容易簡單的二分。

不少人以為,只要起點(動機)是公義的,隨後的一切必然也公義。或者說,只要終點(目的)是公義的,之前的途徑也必定公義。然而,如果我們真的「行公義、好憐憫」,就必須小心翼翼地維護整個爭取公義的過程都是公義的。

occupycentralicon我們曾經說過,聆聽是對他者的尊重,容許對方有機會發言說出心聲,無論對方是牆壁或是雞蛋,無論對方的立場是否與我的一致。聆聽也是對他者身分的肯定,正視彼此之間的差異。這聆聽本身就是公義。製造噪音,抹黑他者,以至於剝奪他者被真正聆聽的機會,都是不公義的行為。

聆聽是對話的基礎,因為真正的聆聽不會只是單向的。認真的聆聽會繼續透過問答和對話來驗證自己是否聽清楚,理解正確。在持續的對話和聆聽中,人往往會發現自己先前的誤聽和錯讀。聆聽因此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嚴謹的學習和紀律。只有虛心聆聽才知道聆聽其實是一種對人極高的要求。

「(孩童耶穌)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 2: 46b)對話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因為信仰必須有對話對象,不是獨自私語(solipsism),有對話群體,不是孤獨修行。神學的起點是對話,即神與人的對話,一方面,神向人啟示,人見證神的仁愛和信實,另一方面,人向神開放、嘗試聆聽神的話語,尋求認識祂, 神同時也聆聽人的禱告和乎求,回應人的疑惑和焦慮。神學在歷史中的每一個反思都以神與人的對話作為起點,神學的傳統就是這對話在歷史中的延續。神與人在歷史中的持續對話,成為聖經文本,成為信仰生命,成為神學思潮。

對話因此是持續的聆聽。沒有聆聽的執著,就無需對話,只有誤解和衝突。持續的聆聽有如打開自己心靈的門扉,容許他者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人透過對話和聆聽給予自己和他者時間和空間,可以有機會彼此認識和理解。持續的對話和聆聽因此是建立對話各方關係的重要途徑。

多元社會的價值差異難免有爭執和衝突。今日社會的危機,在於企圖繞過真誠的對話和持續的聆聽把差異消弭於無形。要麼,站在道德高地,把對方標籤為不公義,要不然,就依賴已有的法律或政治強勢,把對方陷於囫囵。

漠視差異,自然無需聆聽。不願意對話,自然沒有持續的聆聽。只有持續的對話和聆聽,才有真正有差異的多元社會。

 

(「信在佔中」是「信仰在佔中語境中的反思」系列。)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