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生為先。」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才是真正以民為本,才不致流於政治正確的口號?聖經沒有明顯指示我們,應該支持哪個政治體制或選用哪個政改方案,但卻強調不可漠視貧苦者的困境、不可掩耳不聽被壓迫者的哀聲,因為上帝是聽禱告的。聖經裡的第一個禱告就是被殺的亞伯向上帝的哀號,上帝因此對該隱說:「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弟弟血的聲音從地裏向我哀號。」(«創» 4: 10)簡單來說,以民為本就是傾聽人民的聲音,洞察民生的疾苦。
出埃及是以色列人信仰的起點,因為領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出來的耶和華上帝「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出» 3: 7),並以行動回應,親自差遣摩西到他們當中拯救他們,對法老說:「放我的百姓走!」(5: 1)
聖經的上帝是貧苦者的上帝。«詩篇»有無數向上帝的呼求:「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向我的上帝呼求。他從殿中聽了我的聲音,我在他面前的呼求必進入他耳中。」(18: 6)「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就垂聽,救他脫離一切的患難。」(34: 6)「貧窮人呼求,他要搭救,無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搭救。」(72: 12)
藉著詠頌«詩篇»,貧苦者的呼聲很快就成為早期教會崇拜的一個重要元素。無處可投、無人可訴的貧苦者確然可以到上帝面前來向祂傾訴。
更重要的是,冤聲(צעקה)和公義(צדק)可以是極強烈的對比:「萬軍之耶和華…… 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賽» 5: 7)呼求不一定僅是救苦脫難,更是哀求上帝伸張公義:「耶和華啊,求你垂聽公義的呼聲,留心聽我的呼求!求你側耳聽我這沒有詭詐的嘴唇的祈禱!」(«詩» 17: 1)「我的上帝─我的主啊,求你醒來,求你奮起,還我公正,伸明我冤!」(35: 23)「求你憑你的公義搭救我,救拔我;側耳聽我,拯救我!」(71: 2)「我行公平和公義,求你不要撇下我,交給欺壓我的人!」(119: 121)「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側耳聽我的懇求,憑你的信實和公義應允我……耶和華啊,求你為你名的緣故將我救活,憑你的公義,將我從患難中領出來。」(143: 1, 11)
貧苦者雖一無所有,他們卻是上帝的民。他們的冤聲必引來至高者的公義。事實上,到上帝面前來喊冤申訴是貧苦者的權利,維護貧苦者應有的聲音因此是公義的重要基礎。
早期教會的主教們在羅馬帝國後期社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們是貧苦者的傾訴對象,成為他們的聆聽者;另一方面,他們是貧苦者的聲音,成為他們的代言人。一方面,他們提醒教會,照顧貧苦者是信徒無可推搪的責任;另一方面,他們提醒社會,貧苦者是社會的一分子,對貧苦者的關愛應是一種公德。
貧苦者在第四、五世紀的羅馬社會是遭受漠視的一群。他們不被看見、不為認識。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 Peter Brown 論證說,「可以說,是早期教會的主教們發明了貧苦(invented the poor)。他們對羅馬帝國後期社會的影響逐漸擴大,是因為他們將貧苦帶到公眾的焦點。」作為「關愛貧苦者」,早期教會成為一股衝擊當時羅馬文化的嶄新改革力量,使人們「對城市的愛」逐漸被「對貧苦者的愛」所取代。富有者對城市、社會的捐贈逐漸轉向對真正有需要的貧苦者的施予 。[1]
[1] Peter Brown, Pover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2). 參,Peter Brown,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信在佔中」是「信仰在佔中語境中的反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