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的漂流看人生

life-of-pi-tiger

李安是少數在能在荷李活穩佔一席的華裔導演,亦是到目前為止唯一曾取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憑《斷背山》一片),他的作品自然吸引華人的注意,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簡稱《Pi》)也不例外,在國內曾高踞票房榜首。李安拍過不同類型的電影,從愛情文藝片《理性與感性》到科幻片《綠巨人》都有;《Pi》是他最富宗教意味的作品,這部電影邀請觀眾自行作不同的詮釋。雖然它不是一部「福音電影」,這裡我要提出一個從基督信仰出發的詮釋。

要闡明《Pi》,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哪個故事才是真相?到底是少年人Pi和老虎一同漂流了二百多日,還是他殺人後在獨自漂流?我認為導演心中的真相是前者,那些奇幻的畫面(如發光的魚和沉船、默想中的老虎)、隱晦的對白(主角提到再也沒有人看到食人島和老虎),以及電影最後一幕(老虎消失後,叢林從鮮艷的顏色變回普通樣子)等,都是證據。下一個問題是:為何Pi要創作這趟奇幻漂流?電影的主旨是甚麼,就取決於觀眾自己如何回答這問題。

當少年Pi說完第一個故事後,兩個日本保險代理員表示不能接受他的奇幻漂流,他就說出第二個故事:大船的廚師先後殺了一個船員和他的媽媽,他在一怒之下把厨師殺了。戲中的白人作家幫我們解釋了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土狼代表廚師、班馬代表船員、猩猩是媽媽、老虎是Pi本人;Pi和老虎漂流的二百多日,其實是他獨處的日子。那麼老虎代表甚麼?Pi的一句話道出了端倪:廚師不但是個邪惡的人,而且他把Pi心中的邪惡也引發出來。那頭老虎就是Pi的惡脾性;當老虎忽然從隱密處跳出來殺了土狼,代表從來沒有人發覺的惡脾性忽然從Pi心中爆發出來;少年Pi凝視着老虎的眼睛時,他確是在老虎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一面──人性中殘酷的一面。

Pi在船上的日子,就是人生的比喻。我們擺脫不了自己的惡脾性,正如Pi無法離開老虎;假如我們不學習馴服自己的惡脾性,就會被它吞吃掉;可是,惡脾性也可驅使我們去奮鬥。Pi強調如果沒有老虎伴隨,他亦不可能渡過那些孤獨的日子;Pi要餵飽老虎,我們也要透過適當的途徑,處理心中的惡脾性。為甚麼Pi要編造這個故事?他要把自我和經歷過的險惡分開,雖然已作的罪行是覆水難收,他也不能令已死去的家人復活,但惡脾性和悲痛的過去都不能主宰他的未來,他可以去克服它們,選擇盼望和珍惜生命。Pi上岸後,老虎離開了他,他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和他的原生家庭一樣,有兩個男孩,表示他的身體和心靈都已經渡過風浪,上岸了。

那麼神的位置在哪裡?片中數次提到Pi的宗教信仰,他稱自己為「印度教的天主教徒」,又研究猶太教,是個宗教多元論的支持者,但他也確信神(天地中的主宰者)的存在和看顧。他的爸爸代表現代主義,只談理性、科學和利益(如他開設動物園純粹是出於商業目的,不是由於喜愛動物),他看不到宇宙的偉大或美麗,也看不到人心中的獸性,更看不到悔改的需要,因此也看不到神。Pi看到了神,因為他看到自己的渺小。在風浪中他看到神的偉大,在滄海中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在無望中看到希望的奇蹟,特別是當他看到自己的幽暗面時,他拒絕活在過去的失落和自我流放當中(這是我對Pi離開食人島的理解。食人島的樣子像一個人躺下來,孤島代表他自己,那顆牙齒代表他在漂流時吃過的人肉),他看到救贖的可能,也看到了神的愛。當Pi問白人作家到底相信哪個故事,他也是在問:你相信有救贖的可能嗎?

這個世界不是中立的,你想看到甚麼東西,你看到的往往就只是這些東西。我們願意超越利害關係的視線嗎?我們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的美麗,有膽量去面對善惡的爭戰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