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資本邏輯的投資之道

banner01

今年新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Justin Welby(賈斯汀·韋爾比)剛剛出任不到半年,便遭遇了一樁教會醜聞。作為英國聖公會的領袖,Welby需要牧養八千萬信徒、管理16000餘間教堂事務,還要留心教會在公共生活中的使命。當他發現金融危機後的英國社會中高利貸現象日漸盛行,導致眾多破產家庭和底層民眾的生計雪上加霜時,便公開向以Wonga為代表的網路貸款公司發出譴責,聲稱聖公會將支持更具公益性的政府貸款專案,以取代目前對窮人而言如同飲鴆止渴的私人金融市場。

出乎意料的是,這番慷慨激昂的言論發表沒多久,媒體便披露聖公會神職人員的養老基金其實已經通過美國金融公司的運作,間接流向了Welby所針對的高利貸網站Wonga。一時間輿論譁然。新任大主教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成了偽善。隨後,Welby緊急召集聖公會高層,商討對策,進一步強化教會對基金投資的道德性限制[1]。

隨著事件的發展,教會發現在管理自己的錢袋時恪守信仰原則並非易事。原來,教會在高利貸公司的投資被證明只是同類項目的冰山一角。隨後由聖公會委員公佈的一份年度投資報告顯示,占教會投資份額最大的前五家公司都不同程度捲入了近年來的道德醜聞中[2] 。難怪最後Welby自己也感慨:我們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這個世界極為複雜,而且讓你難以擺脫。

實際上,教會今日在資本邏輯前表現出的無力感有其歷史根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戴卓爾夫人因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政策而當選英國首相,其中一個核心舉措便是將英國公民的養老金大規模私有化,同時向人民鼓吹由國家來管理國民的財富既浪費又低效,交給市場運作的私營公司才能帶來真正的效率和豐厚的回報。在政治壓力和高額股東回報率的誘惑面前,教會難以抗拒,只能隨同大多數社會組織將自己的錢袋委託給了華爾街和倫敦的投資經理們。

不僅如此,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教會放鬆了對資本積累應有的警惕,唯獨關注公司業績和股票市場起伏所做的功利選擇,事後被證明帶來的不只是利潤,也導致了對自身道德使命的鬆懈。教會傳統上一直在宣講天國的倫理,呼籲信徒個人應當積累財寶在天上;而如今卻在保值信徒集體財產的名義下,只能一味迎合無限積累金錢財富的資本邏輯。

的確,我們今天都生活在一個由資本主導的世界裡,但這並不意味著教會也要完全被動地依此而行。與其繼續小心翼翼地在倫理操守和財富利益之間尋求平衡[3],教會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尋求超越資本邏輯的投資之道。反躬自省的第一步是找到關鍵問題所在:投入資本市場是否是經營教產的唯一選擇?教會投資的目標除了利潤之外,還有更高的目的麼?教會是否可以把投資完全外判給金融管理公司?畢竟,耶穌曾提醒他的門徒,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金錢),因為一個人不能同時事奉兩個主。而我們的財富在哪裡,我們的心也跟去那裡。

 

註釋:
[1] 按照此前的規定,如果一家公司從賭博、酒類或高利貸項目中取得的收益沒有超過總收入25%,教會就可以對其投資。
[2] 其中,教會持有3.78億英鎊股份的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曾罔顧環境代價規劃在北極地區開採石油,而教會擁有3.29億股份的滙豐銀行(HSBC)曾因為幫助國際毒梟洗錢而被處以高達19億美元的處罰。連排名第五的葛蘭素史克公司(GSK)也被發現在中國存在商業和性賄賂行為。
[3] 在當今投資銀行當道,運算工具高度複雜的金融市場環境中,教會的資金在層層轉手之後只會投資到使其利潤最大化的地方,而對其中一環環的投資行為進行道德審查的努力無異于杯水車薪。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