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人今天這個安息日開始的妥拉(Torah, תורה)讀經篇(Parashah, פרשת)中有一段是《利未記》的咒詛經文(26: 14-41):
(上主說:)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這一切的誡命,厭棄我的律例,心中厭惡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誡命,背棄了我的約,我就要這樣對待你們:我必使驚惶臨到你們⋯⋯
我必粉碎你們因勢力而有的驕傲,又要使你們的天堅如鐵,地硬如銅⋯⋯。我就要因你們的罪,加重七倍災禍擊打你們。我要打發野地的走獸到你們中間,奪去你們的兒女,吞滅你們的牲畜,使你們人數減少,道路荒涼⋯⋯
至於你們倖存的人,我要使他們在敵人之地心中驚慌,甚至風吹落葉的聲音也把他們嚇跑。他們要逃避,像人逃避刀劍,雖無人追趕,卻要跌倒。雖然無人追趕,他們卻要彼此絆倒,像逃避刀劍一樣⋯⋯
我也行事與他們作對,把他們遣送到敵人之地。
在這咒詛經文之前另有一段祝福經文(26: 3-13),對比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到咒詛經文不但篇幅近乎三倍之長,而且語調更是極為戲劇性地強烈。
咒詛經文中有個關鍵性的詞 keri (קרי),在《利未記》這裏一共出現了 7 次(26: 21, 23, 24, 27, 28, 40, 41),而且只是在《利未記》這裏出現,未曾在妥拉他處出現過。雖然學者未能確定 קרי 的確實意思,但其基本意思還是明顯的,在《聖經和合本》裏都譯為「作對」:
你們行事若與我作對,不肯聽從我⋯⋯
你們還不接受管教歸向我,行事與我作對,我就要行事與你們作對⋯⋯
如果這樣,你們還不聽從我,行事與我作對,我就要向你們發烈怒,行事與你們作對⋯⋯
背叛我,行事與我作對的過犯,我也行事與他們作對⋯⋯。
原來作惡的,並非只是與無權無勢的人作對,或只與人民作對,而是與上主作對;行惡事與上主作對的,上主也會施行審判與他作對。換句話說,行事向上主是 קרי 的惡人有禍了,因為上主同樣也必行事向惡人是 קרי 的。
詛咒之所以如此戲劇性地強烈,並不因為上主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有仇必報,積極尋求懲罰的主宰。恰恰相反的,上主是極其仁慈的:
「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為千代的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
《出埃及記》34: 6, 7a
然而,《聖經》信仰的仁慈上帝也是公義的上帝,祂雖然有憐憫,樂於寬恕,卻不任憑作惡的人持續逍遙法外,因此,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懲罰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 7b) 持續作惡、不肯悔改、心裏剛硬有如法老的人,遲早必要落在上帝可怖的審判中。
猶太人知道落在上主的審判中是極其可怕的,因此在會堂裡宣讀《利未記》這段咒詛經文(以及相應的《申命記》28: 15-68)時,傳統上會以低沉的聲音宣讀,似乎有意稍減經文令聽眾顫抖、驚嚇的感覺。
咒詛經文中還有一連串的「若、如果」,似乎也反映了上主對惡人的極其忍耐,一而再地延遲向惡人爆發祂的震怒:
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這一切的誡命⋯⋯
如果這樣,你們還不聽從我⋯⋯
你們行事若與我作對,不肯聽從我⋯⋯
如果這樣,你們還不接受管教歸向我⋯⋯
如果這樣,你們還不聽從我,行事與我作對⋯⋯。
舊約《約拿書》的尼尼微城是一個好例子,若不是上主的憐憫,尼尼微城或許就是另一個所多瑪和蛾摩拉。當尼尼微人聽見先知約拿所傳講的上帝審判的警告後,他們「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 這消息傳到尼尼微王那裏,他就從寶座起來,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祂不降了。」(《約拿書》3: 5, 6, 10)
在撕裂和暴力中受苦,生活在謊言中的人往往覺得上主似乎離他們很遙遠,似乎已經忘記了他們,上主的沉默對於他們來說最為難受。難道上主真的忘記了他們,遠離不顧他們,任憑惡人肆虐猖狂?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作惡的,與上主作對;行惡事與上主作對的,上主也必會與他作對。黑夜愈來愈深,黎明也不會太遠,惡人若不悔改,審判一定會到來!
大聲求告吧,因上主是聽禱告的主!
繼續忍耐吧,因祂或會延遲,但絕不會任憑!
不要失去信心,因為上主是信實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