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六的寂靜

今天是聖週六(Holy Saturday,拉丁文是 Sabbatum Sanctum,直譯為聖安息日),是聖週及大齋期的最後一天。

聖週六既在受難日之後復活日之前,自然應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天,但事實上,聖週六卻往往為信徒和教會所忽視,只把這一天當作是繁忙聖週結束前的休息,可以靜待第二天復活歡慶的來到。

蘇格蘭神學家 Alan Lewis 如是闡釋:「就敘事本身的邏輯而言,十字架的那一天絕不是第一天,而是最後一天,是耶穌故事的結束。接下來的那天,並不是就那麼簡單地等待著明天的到來,在這兩天之間的一天,而是一個虛空的空虛(empty void):一無所有、說不出來的、毫無意義的低谷;就只能是一切結束之後的第二天。」(Alan E. Lewis, Between Cross and Resurrection: A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 2001)

因此,大公教會的宣信:主耶穌基督「被釘於十字架上, 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使徒信經》),而不是簡潔而直接的「被釘於十字架,受死,而後復活」。Alan Lewis 提醒說,如果我們急不及待地就從十架受難即刻跳躍到復活,如果忽視了甚至未能認同聖週六的敘事,那我們實質上就是拒絕嚴肅地面對耶穌的死亡的真實性,以及門徒一切的希望都因耶穌死亡的幻滅。如果教會的生命無疑是建基在十字架的敘事和復活的敘事上,難道不也同樣建基在聖週六的敘事上嗎?

聖週六對耶穌的門徒來說是怎樣的一天呢?在十架受難和復活之間的這一天,他們的主確然已經死了,門徒驚慌四散,要不躲匿,要不離開,未來完全無法預料。然而,這豈不正是今天許多信徒在生命最低處時的真實寫照嗎?我們所相信的主完全隱飾、不在,有如死了一般,朋友們要不離開,要不沉默,而未來也完全不能肯定。換句話說,復活固然是鐵一般的事實,但聖週六往往或許更為貼切地反映了信徒和教會的生命實況。

聖週六對耶穌自己來說是怎樣的一天呢?耶穌的生命在受難日結束,聖週六是對其一生的嚴酷判決:耶穌這個人的一生只能說是一個以死亡為終結徹底失敗的一生。如果前一天是受難的耶穌在十架上的大聲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這一天就只是一片寂靜,絲毫沒有一點生命的聲音、跡象或希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痛不僅是肉身的,更是心靈的,他為我們不但承擔了我們的罪與刑,更深入人與上帝關係的最黑暗深處,他親嚐十架的苦杯,親自經歷上帝離棄的苦痛和上帝沉默的煎熬。

聖週六更是上帝的徹底離棄和絕對沉默,似乎十字架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上帝自己毫無關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汗如大血點的哀哭和禱告,結果只是十架上的苦難和墳墓裡的屍體。耶穌確實死了,上帝確實離棄了耶穌,一切的希望都在聖週六幻滅。

然而,十字架的信仰是在上帝沉默中的信仰,耶穌的信仰是在上帝的沉默中依然深信父上帝的信實和可靠,依然可以把自己完全交託予父上帝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加福音》23: 46b)聖週六是上帝完全和持續的沉默,是耶穌在上帝沉默中的無言和安息,彷彿一切都消逝在萬籁俱寂中。

這正是《使徒信經》中最難明白的一句話所嘗試帶出的信息:「他(耶穌)下到陰間。」(He descended into the dead; or, He descended into hell.)聖週裡發生一連串的事件令人極度沮喪:耶穌在聖週急速沉降,從聖枝主日的和散那歡呼下墜到聖週六的靜寂,從眾人擁戴掉入苦難黑暗,深墜死人無言和上帝沉默的深淵。原來基督的受難並不是停留在聖週五的十架的死亡,而是墮入聖週六的上帝可怖的沉默。

上帝在聖週六截然沉寂,然而,沒有聖週六的寂靜,就沒有第二天的榮耀的復活,沒有深入上帝最深處的沉默,就沒有穿越死亡的復活的能力和喜樂。原來上帝並不永久沉默,號筒即將吹響,祂要叫耶穌從死人中復活。

全然信靠就是在上帝的沉默要忍耐等待;要安息,要知道祂是上帝!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