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一種基督徒,他們心地單純善良,但是似乎不夠聰明可以抗禦他人的欺凌,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不被當傻瓜或甚至被掠奪。在無數的委屈與無奈中,常常無語問蒼天,基督的受苦成了他們的力量,在無助的苦楚與申訴不彰中,基督的復活成為卑微與受壓者人的盼望。
戲劇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語言,基督教文學戲劇具有一種指向性,將現實的人生重塑,雖貼近現實,卻超越可見的具體世界,呈現另一層次的更真事實,描繪出人生百態與生命真相,讓人隨著劇情對人性和人生有更深的另類洞察,在剎那頓悟中,從劇情反照出自己生命的某一特定心境,也從劇中人物的口說出自己的心底話,映照出遠象中的盼望,稍稍捕捉基督永恆之美與真理的亮光。
《蘭林復活節》是2017年出版的一部劇作,是上海基督教劇作家姜原來的第四部大型劇作。[1] 劇作刻劃著許多無名基督徒在不同的城鄉默默地受苦與犧牲的見證,在社會底層和邊緣處,以愛心與淚水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淚水與歡笑中,平凡小民以信心的盼望成為彼此之間的支撐與鼓勵。廣玉蘭是常綠樹,在復活節前後開花,蘭林人叫廣玉蘭花做復活節花。廣玉蘭樹的生命力與廣玉蘭花的樸質之美,成了蘭林的特殊標誌,綻放在蘭林人身上,也出現在許多經歷基督受死與復活的人生命中。
姜原來以戲劇方式,呈現卑微小民的純樸信仰,映照出苦難大地之人的悲情,揭示出基督的愛的另一面容。劇作中的台詞沒有對生命歌頌的響亮氣派,只有在無語問蒼天的淚水與喃喃禱詞中,一群軟弱和無助的小民仰望恩典度日,在上帝的恩惠中有深刻的連結,在困境中呈現出力量與美善。
蘭林是一個象徵的意象,是一個純淨未經污染之地,人與大自然有一體性的牽連,在這塊淨土上,人性呈現著同樣的樸質,人在這個空間回歸本相,交往的關係無需粉飾的語言,處處可見真情的自然流露,沒有矯飾地做回自己。蘭林的鄉親之情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不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利益關係,而是真誠的彼此關愛上,最卑微的人可以在蘭林找到靈魂的家。這個家不是按生產功能衡量人的價值,而是出自心底處在乎每一個人,把人當作人對待,盡力款待與接納陌生客,使到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在蘭林找到真正的家,找到安頓的落腳處。真正的家,就是這樣一個永遠有人在意你的地方,你知道你自己是屬於他們當中的一分子!
蘭林人的信仰呈現出一種罪人與罪人之間的共融性(communion),這種共融不是出自富貴榮華的共享,而是來自貧困中的守望相助,以及在生活缺乏處對上帝的仰望與敬畏。因此,對人的憐恤與尊重是蘭林人交往的方式,沒有沒完沒了的教義紛爭和理論爭執,也沒有因信仰的些許差異產生對立與排斥,只有生活細微處的彼此關顧,與瀰漫在卑微罪人之間的彼此饒恕和接納。
蘭林人的心靈有一種清澈性,成功的自以為是的聰明人反成為愚拙的,操控他人的往往才是被挾制者,看似瘋狂無知的反倒洞悉事物真相,最邊緣的人卻不乏主流文化的視角。當不設防的慷慨胸懷與處處吞佔的勢力交鋒時,卑微的蘭林人可以產生強大的勇氣與力量,簡單的美善反照貪婪與掠奪的醜惡,簡單的幸福反諷追求虛榮的悲哀,給予者比掠奪者更有能力容納生命的苦難與傷痛。難怪蘭林人寧可選擇在蘭林做瘋子,也不願做聰明世界裡的正常人!
在聖週默想基督的苦難,蘭林人邀請我們毅然踏上反璞歸真的旅程,步入心靈洗滌之境!被掠奪與被壓迫的處境中,不以暴力和強權反擊,不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而是堅持一種從基督而來的生命力,以及對永恆國度的期盼,對充滿殘缺人生的擁抱與諒解,超越瀰漫的悲情和遺憾,懷著對鄉土的一份深情,堅守在自己土地上的耕耘,從大地的苦難中發出復活生命的頌讚。
在聖週默想復活的基督,面對疫情的蔓延,蘭林人邀請我們重新體驗十架恩典與復活大能,將悲情向上帝發出,仰望看顧孤兒寡母的上帝,也把盼望寄予上帝,因為祂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滅將殘的燈火(《馬太福音》12: 20)。蘭林人帶著復活的盼望,即便壓傷,仍然訴說祂的真實臨在,即使燈光微弱,也繼續見證不滅真光必然照耀。蘭林人的復活節懷著殘缺的悲情,靠著那給人力量的復活主,在缺憾中仍然懷著感恩之情度日。
耶穌說:「我把這些事告訴了你們,好讓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然而你們要鼓起勇氣!我已經勝過了這世界。」
《約翰福音》16: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