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喜樂

將臨期第三主日

到處都是聖誕的燈飾、擺設和佈置。陸續登場的有聖誕故事角色:馴良可愛的羊群及其他牲畜,樸實的牧羊人、傳好信息的天使、來自東方的智者、約瑟和他的新婚妻子馬利亞、恬靜安睡的聖嬰等。熟悉的場景有覆蓋稻草的馬槽、住滿人群的客棧、一望無際的曠野、漆黑天空裡明亮的星等。

報佳音、獻禮物、朝拜聖嬰等場景當然是聖誕故事中的重要事實,但不可忘記的是,在這故事背後同時還有另一同樣真實、但更為複雜的社會和政治場景,甚至還有瀰漫猶太全地的反羅馬帝國氛圍。因此,隨著平安夜故事的展開,我們的聖嬰不但是赤裸、無助、啼哭的嬰孩,他也成為逃難到埃及尋求庇護的難民。

大眾所熟悉、喜愛的聖誕場景未免過於溫馨了。然而,很少人注意到,缺席我們的聖誕場景的希律王、持刀屠殺伯利恆城裏和四境所有無辜男孩的士兵、坐在遠處京城寶座上的羅馬皇帝凱撒奧古斯都。

我們的聖誕場景少了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主角:敵人。但如果將臨期始於黑暗(Advent begins in the dark),聖誕場景怎麼會沒有敵人呢?

即便如此,聖誕的真正敵人並不是希律王、兵丁或是凱撒大帝。聖經的視域是宇宙性和終極性的,「因為我們的爭戰並不是對抗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對抗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靈界的惡魔。」(《以弗所書》6: 12)從聖經的視角來看,即便是希律王或凱撒大帝,他們也都在罪惡和死亡的掌控之下。

正如美國聖公會女神學家弗萊明 • 拉特利奇(Fleming Rutledge)在其著作中一再強調,貫穿整本新約聖經的一致信息是:「當基督進入我們的世界時,他進入了一個被佔領的區域。」換句話說,當天父的獨生子為我們的緣故來到這罪惡和死亡的遙遠地方時,他進入了一個敵人佔領和統治下的領域。

我們容易把問題簡化,我們往往在我們與他人之間劃出一道文化或政治的界線,然後決意把對方定性為敵人。我們以為戰場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在建制和民主之間、在勇武和防暴之間、或在市民和政府之間。但真相卻是,無論是對方或是我們,大家都是被佔領、被統治或被擄掠的。真正的救贖,不在於戰勝對方,而在於大家都從佔領、統治和擄掠我們的黑暗中獲得釋放。聖經有時把這黑暗稱為死亡,或甚至更直接地稱之為撒旦、那惡者。

耶穌經常被人視為是教師(拉比)、或先知、或社會運動者,但耶穌其實也是一個驅魔人,因為馬利亞「將要生一個兒子,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

《馬太福音》1: 21

將臨期始於黑暗(Advent begins in the dark)。人在黑暗中是孤單的、恐慌的、痛苦的,黑暗中的眼淚只有自己知道,然而,將臨期在黑暗中宣告,黑暗不是永恆,黑暗必會消逝;黑暗不是上帝的創造,黎明即將到來。將臨期在黑暗中宣告一個喜訊:人在黑暗中不但可以有盼望,甚至還可以在「夜間歌唱」(《約伯記》35: 10b)。將臨期第三主日的主題是喜樂(joy),但不可忘記的是,這是黑暗中的喜樂。即使行過死蔭的幽谷,人不但可以不怕遭害,甚至可以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參《詩篇》23: 4, 5a),這就是黑暗中的喜樂。

看哪,冰雪開始融化,聖誕就快到臨。

那為光作見證的大聲歡呼說,

「光照在黑暗裏,
黑暗卻沒有勝過光。」

《約翰福音》1: 5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