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就是錯」和「被剝奪的公義」

今天早上,有一位教牧在臉書上善意地指出:「錯就是錯」,我們必須正視激進示威者衝擊立法會的行為在法律上「錯就是錯」的事實。網絡上的「有秩序的破壞」或是「政府和制度的暴力」等說法,在法院裡都不能作為「暴力行為」的抗辯理由。因此,這些對衝擊行為的解說只會誤導年輕人,使得他們難以看見自己思想的盲點。可以想像的是,教牧的言論引起不少的回應和爭論。

事實上,衝擊立法會的年輕人都知道,他們的衝擊行為或會觸犯多項的刑事罪行,他們在法律上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然而,他們在完全清楚知道行為的後果下,仍然要付諸行動。因此,我相信我們沒有必要爭論衝擊行為在法律上「錯就是錯」,而是需要意識到在當前這個複雜的處境中,「錯就是錯」這句話未免過於簡化。

我們看到,面對社會各種不滿的情緒和衝擊,政府和權貴一直以來都是想簡單地,甚至可以說是邪惡地,讓法院來確定「錯就是錯」,也因此讓遭受破壞場景的滿目瘡痍圖像來定性所謂的整個事件「錯就是錯」。

然而,社會各界自6月12日以來都不斷地要求政府立即設立公正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這也是我從第一天開始幾乎每天都在臉書上堅持的),就是不容許政府和權貴藉著一個「錯就是錯」的簡單論述聚焦在幾個年輕人某一個早上或晚上的過錯,從而迴避這麼多年來整個政府施政的許多嚴重錯誤。

我們必須思考:

  • 為什麼年輕人必須爭取本來就是屬於他們的權利呢?
  • 為什麼年輕人必須一再以極端的自毀方式,發出他們內在的痛苦的聲音呢?
  • 為什麼政府和權貴只看見年輕人眼中的刺,卻完全察覺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呢?
  • 為什麼數以兩百萬計的聲音,卻得不到政府的即刻回應和政改重啟呢?

社會必須發出巨大的吼聲來支援這些被孤立的年輕人,不是因為我們要鼓勵或支持所謂的犯法行為,而是不能容許政府繼續站在法律和權力的高地,一再把我們的年輕人擲入牢獄裡去。

如果還是要說「錯就是錯」的話,那我們必須大聲地說,「大錯就是大錯,大非就是大非」、「根本的、制度和體系的錯就是根本的、制度和體系的錯」。

當一個飢餓的人搶了一塊餅,一個赤裸的人偷了一件衣,基督教早期教會的教父的教導並不是簡單的「錯就是錯」,而是指出那塊餅本來就應該是屬於飢餓的人,那件衣本來就應該是屬於赤裸的人,因為在福音的人性關注中,他們清楚看到了飢餓和赤裸的被剝奪的公義。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