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日,近八五高齡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逝世。繼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3年2月11日宣布:因年紀老邁,決定退位。Sede vacante。[1]
若望保祿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3月30日。這一天,和之前3月27日的復活主日,在宗座宮陽台上出現時,極度虛弱、在輪椅上的教宗只能緩緩舉起右手劃十字聖號,已經無法發出聲音。儘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健康明顯轉差,生命的燭光逐漸微弱,患帕金森病、骨關節炎,曾於1981年身中兩槍的若望保祿依然堅持外訪、辛勤工作。教宗以羸弱的身體、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見證工作和召命的神聖,長期受病痛折磨的形象成為信徒的屬靈資源,也贏得公眾的尊重和讚賞。
年老體衰的教宗是否應該靠著上主的恩典繼續工作下去呢?近八六高齡的教宗本篤與前任教宗若望保祿面對同一個問題,但他卻有截然不同的答案。本篤看到的是迎向當時教會的挑戰,並清楚意識到自己日漸衰殘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教會面向未來必須承擔的重擔,因此,他毅然決定樞機團必須即刻另覓繼任者。
面對同一個問題,為什麼兩位教宗竟然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當然,他們也有共同之處,他們同樣都是為了教會尋求答案。重要的是,屬靈的辨識 (spiritual discernment) 確實是很個人的,這裡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特定的模式或程序。人必須學習持續地在上帝面前真誠尋求、謙虛聆聽、耐心等待,並堅定相信永活的上帝必定會引領祂的兒女。屬靈的辨識不是以上帝名的義為自己的抉擇加上神聖認證,而是謙卑在上帝面前等候和聆聽,然後憑著信心,背負自己的十架,繼續跟從基督。
兩位教宗都必須在公眾面前做決定,他們顯然都要面對來自各方的極大壓力。教宗本篤毅然退下,成為六百年來天主教會第一位退位的教宗,在巨人的影子下,他截然不同的決定或許更為不容易。尤有進者,本篤的退隱意味著這五年來,他默默地以禱告支持個性不同、風格迥異、特質径庭的繼任教宗方濟各,以另一獨特的方式見證工作和召命的神聖。退隱、沉默、謙卑的形象同樣成為信徒的屬靈資源,也贏得公眾的尊重和讚賞。
面對同一個問題,在屬靈的辨識中,在上帝面前等候和聆聽的人,體會上帝對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言說。
【 註釋 】
[1] 拉丁文 sede vacante 的字面意思是座位空缺。自教宗退位或逝世,到樞機團選出新繼任教宗的這段時期,稱為“宗座出缺”或“宗座從缺”。2013年2月28日傍晚8時正開始,教宗本篤十六世正式成為榮休教宗,不再是天主教的最高教長 (Supreme Pontiff),他身邊的瑞士衛隊撤離,他的推文 (Twitter posts) 即被刪除。有如逝世的教宗那樣,本篤的“漁夫指環” (Ring of the Fisherman) 和印璽交由樞機團敲碎。Sede vacante,是樞機團的責任儘快尋覓繼任教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