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上週四(12月7日)在意大利一個電視台訪談中提出,主禱文(天主教稱為《天主經》)中的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有誤導性:因為陷入試探的是人自己,而上主並沒有誘惑人,教宗因此建議改為 “do not let us fall into temptation”。[1]
主禱文的希臘原文是:καὶ μὴ εἰσενέγκῃς ἡμᾶς εἰς πειρασμόν (《馬太福音》6: 13a,《路加福音》11: 4b) 。最常見的英譯文是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do not lead us into temptation” (KJV, NIV, ESV, RSV, NASB, NET)。用詞相對比較緩和的譯文是: “do not bring us …”, “bring us not …” (NRSV, NEB, LEB, TLB, ASV) 。美國天主教的英譯文是 “do not subject us …” (NABRE)。NLV (New Living Bible) 則譯為 “don’t let us yield to temptation”,這顯然應該是最為接近教宗意思的英譯本了。
華人教會未必有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的困惑,因為《和合本》的譯文是:「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天主教思高譯本也相近:「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不叫我們⋯⋯」即是「不讓我們⋯⋯」或「不容許我們⋯⋯」,這比較隱晦、模糊的中文表達沒有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那麼尖銳,避免了過於強調上帝主動拉著我們或推著我們進入試探當中。「不叫我們⋯⋯」一方面固然是中文表達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宣教士在聖經翻譯上的細心和努力。2019年《和合本》百週年紀念,全球華人教會應該為《和合本》向上帝獻上感恩,好好紀念宣教士在翻譯上的勞苦和貢獻。基督教中國化其實早在宣教士在華宣教和翻譯的時候就已經開啟了。
必須注意的是,教宗在訪問中其實是回應一個監獄牧者的提問,他對教宗說,人們問他:「神父,上帝為什麼把人帶到試探中呢?」 (“Father Marco, how can God ever lead us into temptation?”)。[2] 教宗用心良苦,以牧者身分表達對經文翻譯的意見。教宗的教牧關懷一向為大眾所讚賞,但翻譯是一個大學問,當中涉及不少複雜的神學問題。教宗的身分特殊,如果因為教宗的公開意見,日後天主教學者在翻譯上受到制肘,在譯文上嘗試避開神學上的張力,那就實在得不償失了!
回到主禱文的有關翻譯,“lead us not into … ” 其實不是翻譯的問題,因為 εἰσενέγκῃς 確有引入、帶入、帶往的意思,因此西方的主要譯本,包括武加大 (Vulgate) 拉丁文譯本等,譯文基本上都甚為相似,極為貼近 “lead us not into … ”的意思。καὶ μὴ εἰσενέγκῃς ἡμᾶς εἰς πειρασμόν 的難處在於詮釋,不在翻譯。
可以肯定的是,撒但在聖經中被稱為「那試探者」(《馬太福音》4: 3);而且,「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上帝試探』;因為上帝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各書》1: 13-14)
聖經的上帝不僅是造光賜平安,上帝說:「我造光,又造暗; 施平安,又降災禍;做成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以賽亞書》45: 7;和修本)亞伯拉罕獻以撒,因為「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創世記》22: 1)約伯固然受撒旦的試探,但這是上帝容許的。約伯遭苦受難,因為上帝接受撒但的挑戰,容許撒但一再試探約伯。(《約伯記》1-2章)甚至耶穌在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更全面、立體的圖畫也是「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馬太福音》4: 1;參,《路加福音》4: 1b)因此如果耶穌在《馬太福音》之後的兩章教導門徒祈求天父,不要引領他們接受試探,這並非是不可想像或不合理的。εἰσενέγκῃς 或許就是要強烈表達在那試探者的試探中,無一不是上帝所容許的。但重要的是,猶太—基督教的上帝不是二元論的上帝,不是善惡爭鬥中的良善上帝。聖經信仰的唯一神論上帝在一切之上、統管所有。「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篇》29: 10)因此,「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 13)
還有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我們對試探的理解,往往只著重在個人的層次,即個人在某一特殊場景中(例如,賄賂)所受到的誘惑或試探。然而,聖經信仰往往著重在歷史場景中的教會,事實上,主禱文不僅是個人生活的禱告,更是整個教會的禱告,在禱文中多次出現「我們」。這樣看來,καὶ μὴ εἰσενέγκῃς ἡμᾶς εἰς πειρασμόν 可以有更深層的意義:原來耶穌教導門徒禱告,重點不在於個人在試探中的誇勝、不失敗(“don’t let us yield to temptation”),而是教導他的教會要為所處身的時代儆醒虔敬、殷切禱告,懇求上帝攔阻邪惡時代的來臨。[3]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因為在一個邪惡的大時代,往往被上帝責備得最深的,就是在大試探中失去了信仰見證的教會。正如先知阿摩司當年譴責以色列人說:「我知道你們的罪過何等多,你們的罪惡何等大。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所以通達人見這樣的時勢必靜默不言,因為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阿摩司書》5: 12-14)
教宗對經文的意見,置放在一個教牧語境中,是可以完全理解的,但這也恰好反映出一個釋經學的重要原則:即文本的表面或直接意思(plain meaning of the text)必須重視,[4] 它有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安、令教會感到尷尬,但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神學意義,有待更謹慎的釋經的探討和神學詮釋的發掘。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 ”,耶穌既這樣教導,讓我們就這樣祈求天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