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與享受的信仰生命——路德遺像

在今年慶祝宗教改革500周年的一系列活動中,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繪製的宗教改革主要發起人馬丁 •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肖像的復製品隨處可見。

作為新教徒的克拉那赫與路德是朋友。1505年,克拉那赫定居維滕貝格(Wittenberg),成為選帝侯智者腓特烈(Friedrich III der Weise,1463-1525)及其繼承人等幾個薩克森朝廷的宮廷畫師。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克拉那赫及其工作室畫師繪製了大量路德肖像:從“作為奧古斯丁修士的路德”(1520年)(圖1),“化名為榮客 • 約克的路德”(1521/1522年)(圖2),和凱瑟琳 • 馮波娜(Katharina von Bora,1499-1552)的結婚雙人肖像(1525年)(圖3),到30年代開始繪製的大量路德身穿信教聖衣、手持聖經的胸像(圖4,5),以及1546年路德去世後繪製的路德遺像。這些路德肖像不僅描繪了不同時期的路德形像和人生狀態,成為當時肖像畫的經典作品,同時也被畫家工作室畫師和後人以油畫或版畫的媒介大量模仿,成為廣為流傳的宗教改革的宣傳品。[1]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作為奧古斯丁修士的路德”,1520年。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化名為榮客 • 約克的路德”,1521/1522年。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馬丁 • 路德和凱瑟琳 • 馮波娜”,1525年。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馬丁 • 路德像”,1529年。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馬丁 • 路德像”,1546年。

這些畫像上的路德都呈四分之三側像;他身穿黑色的新教聖衣,在淺綠或淺藍色的背景中凸顯其鎮定從容的形像;路德的目光朝向遠方,或是凝視觀者;眉骨高聳、眉頭微鎖;鼻子挺立,雙唇緊閉。畫像表現出路德作為宗教改革思想家的高遠心智與宏才韜略,以及作為宗教改革者虔敬的追尋、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作為造型藝術的路德畫像甚至超過思想和語言,以其充沛的精神、真誠的反省與探索成為宗教改革的有力代言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1546年路德去世後由克拉那赫工作室畫師及後人所繪製的一系列路德遺像。“路德遺像”(Luther im Tode)也被稱為“臨終床上的路德”(Luther auf dem Totenbett)是指一系列描繪路德去世時候的畫像。很可能在路德去世時,克拉那赫工作室的畫家盧卡斯·福爾特納格爾(Lukas Furtenagel,1505-1546年後)為尚躺在臨終床上或棺材內的路德繪製了素描稿(圖6),隨後的油畫版本是克拉那赫工作室畫師根據這張素描稿所繪製的,[2]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後人繪製的復製品。路德同時期及其後世的新教追隨者想借大量的路德遺像向世人證明,路德是在平靜和安詳中進入上帝的懷抱,而非如天主教所說的那樣被魔鬼帶入地獄。[3] 路德遺像成為宗教改革和新教的合法性的證據。

盧卡斯 • 福爾特納格爾(Lukas Furtenagel,1505-1546年後), “路德遺像”素描稿,約1546年。

路德遺像包括不同版本的胸像和半身像。它們的統一之處在於:不同於一般肖像畫,路德遺像帶給觀者從上往下俯視路德躺著的面容;路德頭像呈四分之三右側;他身穿白色壽衣,頭枕白色枕頭;他的頭部碩大,幾乎看不到脖子,深陷在枕頭裡;壽衣帶花紋的領子勒住肥厚的雙下巴;壽衣嚴實地包裹著路德圓厚的雙肩和肥大的身軀。路德面容安詳寧靜,雙目緊閉,眉頭微鎖,短小肥厚的鼻子高挺,雙唇緊閉,嘴角略下垂,微卷的短發中夾雜著些許白發,此時的路德已經走過他六十三載奔波戰鬥的人生。然而,這裡的路德則看不出風燭殘年的削弱,他身軀肥胖且面色紅潤,更像是一個強壯的農民,結束了一天農田勞作,在酒足飯飽後躺臥在柔軟的床上即將入睡,他的微鎖的眉頭即將舒展、下垂的嘴角即將放松、從他肥厚的短鼻子中將要傳來陣陣鼾聲。這樣一具血肉之軀不僅和路德的其他肖像大相徑庭,也很難將其和遺像聯系在一起。

路德遺像更像是路德深深入睡的畫像,而不是進入永遠的沉睡。但白色的壽衣和枕頭明確了這就是路德的遺像。

現代人看到遺像上肥胖的路德會推測他死於高血壓等因肥胖引發的疾病,這是他放縱私欲、無節制享樂的結果,以今天的眼光看,路德應該為自己的死負責!然而,路德遺像也透露出,不僅是因為神學思想,也在世俗肉身生活上,路德放棄了奧古斯丁修會嚴苛的禁欲、苦修的會規。路德認為,是撒旦引發苦難和痛苦,上帝的一切創造則是無比美好,人們應該享受現世一切上帝的恩典。比起禁欲和苦修,好吃好喝才是上帝賜予活潑美好生命的最好見證。

在漢諾威下薩克森州立博物館(Hannover, Niedersächsisches Landesmuseum)、萊比錫大學收藏(Leipzig, Universitätssammlung)、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Berlin)、德累斯頓的國立藝術博物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Dresden)等版本的路德遺像上(圖7,8,9),畫家描繪的路德臨終床宛如一片雲彩,路德如同乘雲升天,投入天堂上帝懷中,似乎是對路德同時期天主教敵人認定他會被魔鬼帶入地獄的有力反駁。在卡爾斯魯厄國家藝術畫廊(Staatliche Kunsthalle, Karlsruhe)的路德遺像上(圖10),路德的壽衣和枕頭的折紋圍繞著路德的頭部形成了神聖光圈。路德生前明確反對天主教的聖人崇拜,他一定不願意被描繪成頭頂神聖光圈的聖人,但克拉那赫工作室的畫家用自然巧妙的方式,將路德形像神聖化。不再是天主教聖徒畫像上的金色光暈,路德在日常生活物品中被神聖化,一如路德在追求食物和婚姻享受的世俗生活中開辟了信仰的新紀元。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路德遺像”,約1546年,漢諾威下薩克森州立博物館。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路德遺像”,約1546年,萊比錫大學收藏。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路德遺像”,約1600年,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老魯卡斯 • 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1472-1553), “路德遺像”,約1600年,卡爾斯魯厄國家藝術畫廊。

1524年,路德將8世紀的一首額我略聖詠《我們的生命被死亡包圍》(“media vita in morte sumus”)翻譯增補為德語聖詩,正如歌名“我們的生命被死亡包圍”所言,路德認為世俗生活會戛然而止,死亡隨時將至,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享受上帝賜予當下生命的美好。路德的一生是辛勞顛簸的一生,它在當時曾激起政治和信仰上的憤怒和鬥爭,對後世的政治革命、宗教自由和現代社會影響深遠;而路德遺像則呈現路德個人信仰生命:沉著、安詳,享受當下世俗日常生活,並對永恆上帝恩典與應許的堅定信心與盼望。

註釋:
[1] Staatliche Kunthalle Karlsruhe (Hrsg.), Unter vier Augen. Sprachen des Porträts. Kerber Verlag Bielefeld, 2013. S. 70-73.
[2] Georg Stuhlfauth, Die Bildnisse D. Martin Luthers im Tode (=Kunstgeschichtliche Forschungen zur Reformationsgeschichte, Bd. 1), Weimar 1927.
[3] Harald Meller (Hg.),  Fundsache Luther. Archäologen auf den Spuren des Reformators (= Begleitband zur Landesausstellung Fundsache Luther – Archäologen auf den Spuren des Reformators im Landesmuseum für Vorgeschichte Halle (Saale) vom 31. Oktober 2008 bis 26. April 2009), Stuttgart (Theiss).

曲藝

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