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珥 פורים 最神聖的猶太節日

17265086_1138115692978284_3376546082732906276_n

昨天日落開始(猶太曆亞達月14日)是猶太人的普珥節,耶路撒冷和一些古圍城則慶祝兩天普珥,直到明天日落為止。

《以斯帖記》詳細紀錄普珥節背後的一段歷史,當被擄流亡波斯的猶太人面臨全族滅絕時,波斯亞哈隨魯王的王后以斯帖智慧和勇敢地拯救了她的民族。[1]

猶太教極為著重記憶,是一個記憶的宗教(a religion of memory),儘管歷史的記憶中充滿眾多苦難和逼迫,猶太民族自出埃及以來似乎總是在夾縫中生存,但他們沒有因此被懾服。猶太人學習向前看,生存雖不是必然的,抗爭卻成了一種可貴的靈性經歷。劫後慶生,普珥節成為猶太最歡樂的節日。

但很少人知道普珥節也是猶太最神聖的節日,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以為贖罪日是最神聖的猶太節日,猶太人在贖罪日全日禁食、禱告和懺悔。

18世紀 Vilna Gaon 拉比指出,希伯來文贖罪日(יום הכיפורים‎, Yom Hakippurim)可以有另一深層意義,即「有如普珥的日子」(יום כ-פורים Yom K-[like] Purim),贖罪日既有如普珥,普珥自然應該是更為神聖了。

但為什麼一個歡慶快樂的節日竟然是更為神聖呢? Eliyahu Kitov 拉比問:哪一個更為神聖呢,經由克己達致聖潔,抑或經由歡慶?遠離世俗達致聖潔,抑或進入?後者豈不需要更高的節制和努力嗎?

但或許最令人驚訝的是,《以斯帖記》全書沒有提及上帝或上帝的名字,它也是猶太聖經中唯一本經卷完全沒有提及上帝或上帝的名字。然而,即便在外邦之地,上帝的拯救及時,祂的作為真實。即便在上帝掩面、隱藏的時候,祂仍然是信實可靠的。因此,猶太人在普珥節中戴著面具,意即探索那隱藏在面具後的身分。

猶太的獨特歷史塑造了這民族的獨特性,歷史「即或不然」,他們依然執著相信上帝的信實;彌賽亞雖然還沒有到來,他們仍然執著相信上帝的應許。

普珥(פור)來自波斯文,意即抽籤,因為哈曼以抽籤方式決定在亞達月除滅猶太人,令猶太民族滅絕的最終命運看來似乎毫無理性或因由可循。[2] 然而,一切看似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命運或控制的力量,上帝卻仍在其中。

猶太人在普珥節又吃又喝,有如平時一樣。然而,就在每一天的世俗生活中,在每一節奏和時空中,發現原來上帝竟隱藏在其中,難道這不是最神聖的奧秘嗎?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他們又說這人貪食好酒,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馬太福音》11: 19)

 

註釋:
一、《以斯帖記》9: 20-32
末底改記錄這些事,寫信給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太人,吩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兩日為猶太人擺脫仇敵得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並在這兩日設宴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
於是,猶太人照末底改所寫給他們的,把開始所做的作為遵守的定例。因為猶太人的仇敵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要殺害猶太人,抽普珥,普珥即籤,為要殺盡滅絕他們;但這陰謀到了王面前,王卻降旨使哈曼謀害猶太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他和他的眾子都被掛在木架上。所以猶太人照著普珥這名字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他們因這信上一切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就規定自己與後裔,以及歸化他們的人,每年按所寫的、按時守這兩日,永久不廢。各省各城、世世代代、家家戶戶都記念並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太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永不遺忘。
亞比孩的女兒以斯帖王后和猶太人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堅立這普珥日,送信給亞哈隨魯王國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太人,祝他們平安和安穩,勸他們遵照猶太人末底改和以斯帖王后所規定的,按時守這普珥日,並照著猶太人為自己與後裔所規定的,禁食與哀求。以斯帖規定了守普珥日的條例,這事也記錄在書上。
二、《以斯帖記》3:7
圖:
Ahasuerus and Haman at the Feast of Esther,
Rembrandt van Rijn, 1660, 73 cm × 94 cm,
Pushkin Museum, Moscow.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