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立法會選舉至今,短短4年間香港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令今屆立法會選舉背負上異常沉重的包袱,不論過去投了票給建制派或泛民主派的選民,在這一次選舉投票時都面對極大的難題,格外需要從上而來的智慧,才能辨識如何履行投票的神聖責任。
讓我們看看過去4年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何影響港人的基本自由。
最先出事的是廣播自由。特區政府為了保護一個已瀕臨死亡、靠內地資本吊鹽水續命的染紅電視台,拒絕按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發出三張新牌照,顯示政治考慮凌駕於專業規範及市場發展,普羅大眾被剝奪了免費電視劇集的選擇權。
接著出事的是新聞自由。在佔領運動前後,香港主流傳媒遭遇前所未見的巨大壓力,無辜的新聞工作者相繼遭遇暴力襲擊,敢於批評政府的媒體被抽廣告,受歡迎的電台名嘴突然被解僱。主流電視台記者發佈警察在暗角毆打示威者片段,非但沒有受到嘉許,反而遭新聞部主管刁難及秋後算帳。內地資本正式收購本地老牌英文報章,其後該報章獨家訪問了連丈夫和律師都接觸不到的女維權者,表達後悔維權。
然後是學術自由亮起紅燈。香港大學的校委會對一項已通過所有遴選程序的副校長任命建議,先是無理拖延多個月,然後以空泛的理由予以否決,完全漠視由校長領導的遴選委員會的專業意見,漠視畢業生議會以絕大比數通過的尊重傳統規程的議案,校委會內的親建制校委採取集團式投票,令本來獨立兼中立的大學校政高度政治化。
然後是出版及人身自由響起警報。專門銷售內地政治書籍的銅鑼灣書店,股東和職員離奇失蹤數月,沒有離境記錄的書店負責人獲釋回港後,強調是用自己的方法,返回內地配合執法當局調查。店長獲釋回港後公開被拘留內情,揭示內地以種種非常手段,不惜侵犯香港永久居民和外國護照持有人的基本人權,只為追查禁書的消息來源和內地訂購名單。
然後是創作及宗教自由。勾劃港人政治憂慮的電影《十年》,意外地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榮譽,即遭到內地官方媒體強烈抨擊,電影公司的老闆們馬上要求修改金像獎頒獎機制,而與電影製作人沾上關係的基督教團體亦遭到報復,其於內地的慈惠事工被整肅。
除了自由受損,公義也備受威脅。就在立法會會期結束之際,廉政公署出現人事大地震,負責調查特首涉收受利益案的女主管,在長期署任執行處首長一職後突然被撤銷署任,她在憤怒無奈下辭職抗議。被欽點接任執行處首長的男主管,亦突然宣佈辭職,並獲廉政專員接納,及後在內部員工集體抗議力撐下,廉政專員才轉軚挽留,反映廉署內部人事不穩、軍心大亂,一支獨立而專業的反腐執法部隊正面臨前所未見的政治危機。
至於負責香港日常治安的警隊,也同樣跌入政治化的漩渦。2014年的佔領運動,警隊施放大量催淚彈,引起本地及國際社會質疑,特區政府事後沒有按傳統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就大型社會運動引發的執法爭議作公平公正的調查,藉此平息社會爭議,結果導致警隊與年輕示威者互不信任,互相敵視。本來形象中立的警隊,被一些市民看成為政府打壓示威的政治工具,公信力評分大跌,前線警員執法時遇到的困難和危險亦顯著上升。
面對這一連串令人擔憂的變化,不論是親建制或親泛民人士,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只要頭腦清醒、記憶健全,都明白到今天的香港和4年前的香港已經非常不一樣,今屆立法會選舉和數月後的行政長官選舉,關乎的不再是尋常的爭議,例如社會福利多一些少一些,或者民主發展步伐快一些慢一些,如今港人面對的核心政治議題是:過去4年的治港方針及施政作風,是否會延續下去?相比之下,樓價何時從兩萬元一呎回落到萬五元一呎,標準工時如何立法,或者立法會可否減少拉布,便顯得次要了。
過去投票支持建制派的信徒,如今面對的難題是,如果繼續投票給建制派,而最終建制派取得勝利,立法會議席有所增加,則北京將會認定,過去4年的治港方針和施政作風是對的,未來就會繼續這一套方針和作風,甚至加碼實施;如果不投票給建制派,又實在無法認同泛民主派在議會內的作風,該怎麼辦?不投票?投白票?只投票給大熱門而不配票給副選名單?以上每一個抉擇都很不容易。
過去投票支持泛民主派的信徒,如今面對的難題是,傳統的泛民黨派和新興的本土派都有多張名單參選,選擇好像很多,但大部份候選人名字都很陌生,花多眼亂,不知如何抉擇。如果一窩蜂投票給少數知名度高的候選人,令其得票遠高於入場門檻,就會造成選票浪費;如果把票投給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又怕其得票遠低於入場門檻,同樣會造成選票浪費。要恰如其份地發揮每張選票應有的效果,就要仔細研究各張名單的支持度排序調查,把一家人的幾張選票妥善分配給最有希望的幾個人,這樣做很不容易。
儘管很不容易,但我們若要忠於時代的召喚,履行公民的責任,就要盡力去辨識時代,辨識責任。
時代辨識系列 之二
【 時代辨識系列 】
一、辨識時代
二、辨識責任
三、辨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