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隱匿的救恩 ——林布蘭的“帶掛簾的聖家庭”

德國卡塞爾黑森博物館老畫廊(Museumslandschaft Hessen Kassel,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收藏了一幅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繪於1646年的作品——“帶掛簾的聖家庭”(Die Heilige Familie mit dem Vorhang)(圖1)。這幅畫於橡木木板的油畫高46.8釐米,寬68.4釐米,威廉八世(Wilhelm VIII., 1682-1760)於1752年從荷蘭海牙收得此作。

林布蘭,“帶掛簾的聖家庭”, 1646年,德國卡塞爾黑森博物館老畫廊
圖1,林布蘭,“帶掛簾的聖家庭”, 1646年,德國卡塞爾黑森博物館老畫廊

因為畫面有風俗畫般的質樸感,直到二十世紀,這幅作品一直被稱為“樵夫家庭”(Die Holzhacker-Familie):畫面三個人物身處在一個黑暗的廢墟建築內;畫面左邊前景坐在木條凳上的是一位抱著嬰孩的婦女,她身穿深綠色衣服,頭戴白色頭巾,雙手抱著身穿紅色衣服的嬰孩;在畫面前景中間是燃燒的火堆、一個裡面放了一把勺子的碗、和一隻靠向火堆取暖的小貓;畫面右邊的背景中依稀可以辨認出一位做木工活的男子。

相較於此前一年(1645年)林布蘭描繪的“聖家庭和小天使”(圖2),兩幅畫面前景都是強烈光線照射下的聖母馬利亞和嬰孩耶穌,做著木工活的約瑟都處於黑暗的背景中。林布蘭通過在畫面上增加的小天使和馬利亞手上拿的《聖經》確定了“聖家庭和天使”畫面的宗教性。“帶掛簾的聖家庭”則並無增加宗教性象徵物,然而質樸的畫面無法隱藏其強烈真摯的神聖感:婦人像是剛剛從身邊的嬰兒床抱起孩子,輕柔地將他靠向自己的臉龐;前景的火堆和從左側射入的光源光照著這組神聖人物,它和畫面右側及背景的一片黑暗形成強烈對比。

2
圖2,林布蘭,“聖家庭和小天使”,1645年,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埃爾米塔什博物館

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帶掛簾的聖家庭”被裝裱在一個金色畫框中,畫框兩邊描繪的是釘有細鐵杆的壁柱,鐵杆上掛著的紅色掛簾從左拉至右側,遮蓋了畫面三分之一的部分。華麗的畫框和搶眼的掛簾讓作品顯得尤其與眾不同。

為什麼林布蘭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描繪一塊紅色的掛簾?

答案首先在於,為了防止灰塵、光線等破壞因素,直到18世紀的西方繪畫都有掛上掛簾的傳統(圖3)。林布蘭用高超的繪畫技藝,真實再現了這個傳統,被描繪的紅色掛簾產生了一種逼真的效果。其實,很早就有文獻記載畫家在繪畫作品前畫上簾子,用錯視覺(Trompe-l’œil)技法炫耀自己的繪畫技藝。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公元23-79年)記載的關於畫家宙克西斯(Zeuxis)和帕拉休斯(Parrhasios)繪畫比賽的故事中,宙克西斯先畫了一盤葡萄,引來鳥兒啄食。帕拉休斯趁宙克西斯不在,為畫面添上了一層透明的紗簾,宙克西斯看後當真,以手拂簾。最後,宙克西斯承認自己失敗,因為他的畫只能欺騙鳥兒,而帕拉休斯卻可以欺騙畫家。

3
圖3,威廉·凡·黑希特Willem van Haecht,”康納利斯·凡·德·吉斯特的畫廊”,1628年,安特衛普的魯本斯故居

另外,林布蘭也通過描繪搭在畫框上鮮紅搶眼的紅色掛簾,強調了前景,從而加強畫面的景深感,引導觀者視線進一步進入畫面的中景和背景(Repoussior)。受到林布蘭的影響,在其之後的很多荷蘭畫家都在其畫面前景中描繪掛簾,掛簾不具有宗教神秘意義,它們更多是在畫面中起到引導觀者視線、區分觀者和被觀者空間等作用(圖4、圖5)。

尼古拉斯·馬斯Nicolaes Maes,“竊聽的女人”,1655年,倫敦
圖4,尼古拉斯·馬斯Nicolaes Maes,“竊聽的女人”,1655年,倫敦
5
圖5,楊·維梅爾Jan Vermeer,“讀信的藍衣女子”,1659年,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

再者,掛簾讓畫面仿佛超越了靜止的意義,而成為一幕即將拉開上演的劇碼。紅色掛簾不再是被描繪物件,而成為作品的道具,它強調了表現題材的舞臺感。在林布蘭之前,拉斐爾就曾在“西斯廷聖母”中描繪了向兩側打開的長幅掛簾(圖6)。畫面上方也懸掛著細鐵杆,上面系著的長幅綠色掛簾從中間向兩側打開,聖母馬利亞手抱著嬰孩耶穌踏雲而下;畫面右邊微微下跪的是聖芭芭拉;畫面左邊身穿金色錦袍的是教宗西斯篤一世,他左手放於胸前,右手指向前方(觀者),做出歡迎的姿態,迎接掛簾後從天國世界到來的聖母和嬰孩耶穌;畫面下方是撐著頭、托著腮的兩個小天使。

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西斯廷聖母”,1512/1514年,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
圖6,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西斯廷聖母”,1512/1514年,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

與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不同的是,林布蘭“聖家庭與掛簾”上的掛簾是畫在畫框前方、具有遮蓋畫面的錯視覺效果。掛簾不僅分割了畫面象徵《舊約》的昏暗部分和象徵《新約》光照的部分,也區分了神聖(聖家庭)和世俗(觀者)空間。林布蘭深刻的神學理念也借此得到顯明:耶穌基督的到來打開了《舊約》時代至聖所的幔子,他是本物的真像、揭開了隱藏奧秘的事,他用自己的身體獻上永遠的贖罪祭,開啟了救贖的歷史,意味著人類歷史進入了全新的一頁。

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
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
——《哥林多後書》三章14-16節

 

 

參考網頁:http://altemeister.museum-kassel.de/33765/

曲藝

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