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日、香港主日

icon

在我所事奉和參與的教會,每年六月和七月都分別舉行「中國主日」及「香港主日」。

「中國主日」的設立,是因八九年的六四事件。要紀念這事,目的並不是要追討責任,只是盼望事件的真相能早日得以被查明,使死者家人能得以舒懷。更重要者,是為中國禱告,盼望中國不單在經濟方面有良好的發展,更能有公義的法治和民主精神,尊重人權。

設立「香港主日」的原因,當然與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有關。在九七前,不少人擔心香港由共產中國管理,香港的自由言論等都會有所限制,更有些人因擔心而決定移居外地。八九年六四事件更強化這種擔心。能移居外地者,只佔香港少數人。大部份人都要留在香港,要鼓勵留港人士,繼續投身建設美好家園。

經過二十多年,不少人都曾質疑,仍有需要舉行這兩個主日,特別是「中國主日」。但筆者認為在今天,舉行這兩個主日,更具意義。

•   中國主日與六四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寧願我的右手枯萎;我若不記得你,不看你過於我最喜樂的,寧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詩一三七 5~6)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每年均舉行六四紀念活動。除參與人數每年都在減少外,這兩年有不少學生均有提出不參與,甚至有要解散支聯會的要求。

為甚麼有這轉變?明顯地與近幾年,青年人對中國的失望。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對中國人的身分都提出質疑。支聯會的正確名稱中有「愛國」這兩個字。他們會問:「中國愛我們嗎?那麼為甚麼要愛國?」中港的融合,不少來港的內地人,因生活文化等不同,與港人常產生衝突。2014年兩傘運動,政制改革等都令青年對中國內地的管治產生負面的感受。「本土」,甚或是「香港獨立」,成為了青年人所追求的方向。

或許有人會指責這些青年人。但筆者並不覺得需要怪責他們。要怪責的應該是中國的極權管治、中國內地的貪污腐敗、每況愈下的人權狀況……。自八九年至今,香港人不斷期盼中國能對上述問題有改善的空間,但情況剛好相反。九七回歸,曾承諾的「一國兩制」更受到極大的衝擊。香港的政治更被建制所壟斷,對中國內地的要求只有唯唯諾諾的執行。事實上,對中央及特區政府的不滿,不只是年青人。根據最近一次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香港人對國民身分的沒自豪感高至65%,是自1999年以來最低。18-29歲的更高至86%。對中央對港政策的評價,負面評價增至38%,18-29歲的亦高至57%。

筆者相信大部份的青年人並不是沒有家國的感情,只是對中國政權的失望,對特區政府的遺憾。青年人反對某些政黨向內地官員投訴特首的不是,覺得這是一種乞求。筆者也同意這點。我們明白,民主不是一種恩賜,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回事。不少國家或地區的民主發展,都曾經過長時間的爭取,甚至有人作出犧牲。不少地區也曾發生類似六四的事件,人民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訴求才能得到平反。

中國的確是一個苦難重重的國家,這當然與極權管治有關。但中國人的堅忍刻苦的性格,也是從苦難中孕育而成。今天我們雖然看不見民主的中國,但我們看到在中國內有不少維權人士的努力。放棄為中國的民主而努力,只有讓極權者繼續任意妄為,令維權人士更感無援。再加上香港要完全脫離中國實在是一件不容易亦不可能的事。處身香港,為中國內地的民主禱告和努力,這仍是香港人應有的選擇。紀念六四的活動,雖說只是行禮如儀,但群眾活動必定是意見紛紜,改動與否均會受到批評。只要存心紀念,不敢忘懷,便是對死者家人的支持,亦對當權者一種警示。教會能舉行類似「中國主日」之活動,讓人多明白中國苦難的歷史,也可藉一些先賢對國家之委身事蹟,激發信眾對國家之情。

•   香港主日與七一

「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耶二十九7)

近幾年,不少人提出「本土」的思想。但相信大部份提出「本土」的人士並不一定支持「港獨」,而是盼望香港有更大的自主。筆者更認為我們要爭取的,不單是更大的自主,而是能持守香港所珍惜的普世核心價值。

過去的一個月,香港發生了兩件事,值得我們更珍惜香港人所持守的核心價值。一是銅鑼灣書店五人被失踪、被偷渡、被認罪等事件。相信香港人大都明白發生了甚麼事,只可惜有人仍然以「言語偽術」事件真相不想表態。幸好林榮基先生最後願意走出來,將自己所遭遇的事公開。香港人看重法治人權,也相信誠實公義是美好的事。

另一件事是牛頭角迷你倉的大火。當然兩位消防員殉職是不幸和難過的事,但我們仍看見消防員們盡忠職守,勇敢的完成滅火的工作。我們也看見市民對他們的支持關懷和肯定。這事亦令人回想2003年沙士時期,醫護人員的犧牲和市民互相守望的精神。

這些事,也令人反射和想起中國內地那種忽視人權法治,虛假和部份國民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情形。當然我們不應以上述事件自傲。事實上,香港自回歸以來,虛假或偽術、權力的暴力、撕裂等等,漸漸侵蝕香港。所以在七一回歸紀念的日子,不是一些慶祝活動,當然也不一定要有遊行,而重要的是互相提醒,要持守美善的核心價值。教會假若舉行「香港主日」,也是要提醒信眾,要「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腓二15),「追求公義、信實、仁愛、和平」(提後二22)。

•   父母之邦

寫到這裏時,想起一首詩歌,「父母之邦歌」(普天頌讚,234首)。

「當我求主眷顧萬民,施恩異域遠方;更求顧我最愛之地,即我父母之邦。
求主使免戰爭痛苦,永遠和平安樂;省吧城鄉,昌祥興旺,田畝收成豐足。
求使全國連成一體,愛主永恆真理;求使歡樂自由歌聲,充滿山河大地。」

這是我在六四和七一時的禱求。阿們。

(寫於2016年7月1日前夕)

( 原載作者臉書,2016年 7月 1日,蒙作者同意轉載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