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國元首都忙於攔截難民進入自己國家境內,當港區人大代表為了減低財政及治安壓力,建議由中央政府諮詢港府「釜底抽薪」地退出禁止酷刑公約時,教宗方濟各卻選擇了在聖週四為12位難民洗腳。「洗腳」是耶穌在被釘十架前,與門徒在最後晚餐中的重要一課,祂清楚叮囑門徒要照著祂所作的去行,學效祂的榜樣,彼此洗腳。
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敘事之前,«約翰福音»記述耶穌的心底感受:「耶穌知道自己離開這世界回到父那裡去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13: 1)。其後,敘事的焦點巧妙地落在兩個門徒身上,一個是三次不認耶穌的彼得,一個是出賣師傅的猶大。耶穌選擇在猶大離開座席前,為所有門徒洗腳。祂明知猶大即將對祂不利,仍然當猶大是自己人,無條件地服侍他,盡力去挽回他。
近幾年受難週的聖週四,教宗方濟各選擇走進人群,為少女、回教徒,殘障病人,高設防監獄中的囚犯等洗腳,為的是讓人明白耶穌基督那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不單是對自己喜歡的「自己人」,也包括與自己不同的「異己者」、軟弱無能的「弱者」、不潔的「罪人」、甚至對自己不利的「敵己者」。
我深信教宗明白,單憑為難民洗腳,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算按照他的呼籲,歐洲每一個堂區都接納一戶難民家庭,也應付不了難民潮帶來的壓力。經濟資源固然是一個重要考慮,更令人擔心的是,難民中可能混雜了不法之徒,甚至匿藏了恐怖和滋事份子,為社會帶來巨大傷害。然而,教宗仍為難民洗腳,這或許不僅是為了引起世界關注及回應這問題,也是對信徒的提醒,認真思考耶穌在面對苦難時給門徒所留下的「愛到底」的挑戰。
這幾年來,服侍基層群體,面對結構性貧窮的家庭,深深明白「洗腳」的服侍毫不浪漫,深切感受到能力的限制,有時更要面對他們因着各種不同原因,向我們隱瞞事實;或是無奈地看着他們堅持用不正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結果越陷越深。沮喪的感受也令人不甘心,質疑自己為何還要堅持下去。可是正如主耶穌為門徒洗腳,沒有改變猶大的心,沒有去掉彼得的軟弱,但祂仍然吩咐門徒照樣去作,面對困厄軟弱的群體,我又豈可硬着心,忘記自己同樣有如彼得和猶大,也是不配的門徒?
嬰孩耶穌出生不久,一家人便成為逃往埃及的難民,聖經中不乏先賢,甚至整個以色列民族,也曾是離家逃難的群體。祂既是那位孤兒的父,寡婦的伸冤者,憐愛寄居的鄰舍,我深信每一張難民的面容、每一個受迫害的哀聲,天父必不輕看。
洗腳不單是「謙卑」的記號,也是「愛到底」的操練與實踐。當世界各國都在籌算如何把問題掃到鄰家後園時,唯有十字架那份世人看為愚拙的愛,才可叫人甘心去愛,而且愛得心「甘」,因為作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耶穌的身上。
參考文章:
楊錫鏘:〈耶穌的被賣—揭露罪的醜惡,呼喚悔改〉,《回歸—聖言之導引召喚》,(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4),頁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