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受苦路

banner02

剛過去的棕枝主日(Palm Sunday)是為了紀念兩千多年前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的榮耀日(The Glory Day)。它也是復活節主日(Easter Sunday)的前一個主日,標誌著聖周(Holy Week)的開始。與耶穌基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時,人們手持棕櫚樹枝、高聲歡唱“和撒那”(意為“求救”),如同迎接君王一般地迎接耶穌基督的到來形成鮮明對比,[1] 在接下來這周的受難日,耶穌被出賣、被審判,最後被釘十字架和埋葬。在這一周,我們不僅期盼象徵耶穌基督復活得勝的到來,也應該回憶與默想耶穌基督在受難日經歷的場景與事件,感受祂身體和心靈所經受的種種折磨與苦痛,祈求更深經驗到他深切的憐憫與救贖。

耶路撒冷的受苦路(Via Dolorosa)是兩千多年前耶穌基督被出賣、被審判、被嘲弄、被辱駡、背負十字架登上各各他山,被釘十字架受難和被埋葬所行經的一條道路。它以耶路撒冷舊城的街道為起始,經過環繞耶路撒冷城的各各他山,並最終到達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各各他山頂。受苦路成為日後信徒們的朝聖之地,用來紀念耶穌基督的受難經歷。最早在耶路撒冷受苦路只有兩站,即彼拉多審判耶穌和耶穌在各各他山上被釘十字架。15世紀起,受苦路共有十四站:從彼拉多審判耶穌、耶穌背負十字架、耶穌第一次被十字架壓倒、耶穌遇見母親、外邦人西蒙幫耶穌背十字架、聖婦為耶穌擦拭面容、耶穌第二次背十字架壓倒、背十字架的耶穌勸慰悲痛的婦女們、耶穌第三次被十字架壓倒、耶穌被剝掉衣服、耶穌被釘十字架、耶穌死於十字架上、聖母懷抱耶穌屍體,直到耶穌被埋葬。來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聖信徒們在受苦路的每站駐足、下跪、默想、祈禱。

然而,去耶路撒冷朝聖顯然不是每個信徒可以做到的。從14世紀開始,天主教發展出一種模仿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的宗教活動——十架苦路(Station of the Cross)。無需跋山涉水,耶路撒冷的受苦路被轉移到信徒們的家鄉。歐洲鄉村的一座小山崗就可以模擬各各他山,環山小路上建立起的小禮拜堂、雕塑或是繪畫再現耶穌受苦路的斷斷歷程(圖1)。西方藝術史家用拉丁術語“場所置換”(translatio loci)來定義這一現象。各各他山被轉置於歐洲各地的小山之上。

圖1: 德國策爾(Zell)的十架苦路,第一站:彼拉多審判耶穌。
圖1: 德國策爾(Zell)的十架苦路,第一站:彼拉多審判耶穌。

除此以外,天主教傳統甚至一些新教傳統的教堂內部兩側都有受苦路的描繪,比較常見的是雕塑(圖2)、淺浮雕(圖3),也有繪畫等形式的描繪。每位來教堂敬拜的信徒,繞堂一圈,就能回憶並再次體驗耶穌的這一段苦路歷程。耶路撒冷城和各各他山這次被置換到歐洲教堂的內部空間。

圖2:  德國慕尼黑市民會館教堂(Burgersaalkirche)內的十字苦路,第十三站:聖母懷抱耶穌屍體,19世紀末。
圖2: 德國慕尼黑市民會館教堂(Burgersaalkirche)內的十字苦路,第十三站:聖母懷抱耶穌屍體,19世紀末。
圖3:  德國阿爾特廷(Altötting)小禮拜堂內的十字苦路,第四站:耶穌遇見母親,1926年。
圖3: 德國阿爾特廷(Altötting)小禮拜堂內的十字苦路,第四站:耶穌遇見母親,1926年。

祭壇畫或版畫往往可以在一幅畫面上呈現受苦路的全部場景。1475年前後,尼德蘭畫家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創作了祭壇畫“基督受難”(圖4)。被理想化描繪的耶路撒冷城由城牆包圍,它是畫面的中心舞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被審判、受難、被釘十字架、被埋葬到復活和向門徒顯現等十八個受難情節則圍繞耶路撒冷城展開,構成整幅巨大畫面。[2] 畫面按從左往右,從後往前的順序閱讀。右側照射而來的光源和畫面中央顯著的建築物強調出畫面的中心:耶穌被審判、被鞭打和被侮辱等主要場景。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場景位於畫面上方偏右的各各它山頂,雖然因為透視效果,表現地較小,並漸隱於背景之中,但卻因為其位於畫面上方中心的位置,而凸顯此場景的重要地位。

圖4: 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祭壇畫“基督受難”,92.2釐米×56.7釐米,意大利都靈薩包達美術館(Galleria Sabauda),約1475年。
圖4: 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祭壇畫“基督受難”,92.2釐米×56.7釐米,意大利都靈薩包達美術館(Galleria Sabauda),約1475年。

另一幅是費舍爾(Georg F. Vischer)為祈禱書扉頁創作的銅版畫(圖5)。從左下角到左上角,畫面曲折向上,再現了十四站受苦路。耶穌正沿著這條受難之路行進,每一站都用數字予以標示,觀者根據畫面上的數位認出十四站苦路的順序。信徒無需身體行動,只需眼睛游走於畫面,就能認出十架苦路的種種場景,他們閱讀畫面、回憶《聖經》的記載並默想耶穌在苦路上的經歷與自己生命的連接。

5
圖5: 費舍爾(Georg F. Vischer):“受難之路”,銅版畫,祈禱書扉頁,1797年。

從耶路撒冷舊城通往各各他山頂的受苦路到歐洲信徒家鄉小山崗上的十架苦路;從事件原景到對原景的模仿;從戶外小山到教堂內部空間的行進、朝拜;從雕塑或繪畫再現到場景重現;從公共空間的宗教活動到信徒私密的個人祈禱;耶路撒冷的受苦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兩千多年來信徒心靈的朝聖之路。

註釋:
[1]《馬太福音》211-10節;《馬可福音》111-11節;《路加福音》1928-38節;《約翰福音》1212-15節。
[2] 1.入耶路撒冷城 2.潔淨聖殿 3.橄欖山歌西瑪尼園祈禱 4. 最後的晚餐 5.猶大出賣耶穌 6.猶大之吻和逮捕耶穌 7.彼得三次不認耶穌 8.耶穌被審 9.耶穌被鞭打 10.耶穌被帶荊棘冠冕 11.耶穌背負十字架 12.各各他耶穌被釘十字架 13.聖婦擦拭耶穌面容(Ecce Homo14.下十字架 15.埋葬耶穌  16.耶穌復活 17.耶穌升天  18.耶穌向門徒顯現。

 

 

曲藝

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