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滋味

banner01

醜奴兒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廿多年,當了校長快六年了,我發覺我愈來愈不懂得青少年的問題, 不甚了解青少年的想法。為甚麼今年的青年抱著這麼多的不滿?為甚麼他們會上街抗議,甚至訴諸暴力?為甚麼患上抑鬱的年輕人日漸多?為甚麼自殺率不斷上升?

今次,應張經緯導演的邀請,出席其新作電影「少年滋味」的試映會,我想看看今天香港, 入大學以前的中學生,他們的心境如何。

電影是一齣紀錄片,描述香港在2014年一個萬人音樂會後,九個年輕人的心路歷程。他們的年紀從10歲到24歲,從小學到大專畢業後的光景。

讓我驚訝的是,差不多每個少年的訪問,都帶出一個訊息「我活得不開心」,有的說不開心因為功課太多了;有的失去父母親的眷顧;有的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嚴;有的因為被同學欺凌;有的找不到前途方向;有的跟父母想法背道而馳;有的看不出人生意義; 還有一位從青海來的少年,失去童年的友伴,卻在香港感到受別人白眼和蔑視。這一群年輕人, 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似乎是在參與這萬人合唱團在台上合演的一刻。在台上的他們,拼命地唱, 用他們的聲音,用他們的氣力,像要向全世界訴說出他們的怨氣來。演唱完後,回到現實世界裡,他們的不快人生又浮現了。

在電影裡,我還看見兩個現象。從10歲到24歲的孩子, 年歲愈大的, 愈不快樂。兩個10歲的女孩子, 反而出現較多笑容, 還會説一點夢想。長大一點到了中學, 己經被補習和考試壓迫得喘不過氣。其中一位年青人說「我希望得到自由…」, 但到底甚麼是他心中的自由?另一位年青人談到未來夢想:「我希望長大後的生活, 是這樣的一幅圖畫,我和心愛的人坐在家裏, 看看電視… 最好家裏有冷氣。」

電影裏的家長也不見得快樂,監察著孩子做功課和練琴的媽媽, 對著女兒說:「我知道她辛苦,但長大後不當專業工作的,還能當甚麼?我家裏總得有個醫生罷。」爸爸說:「做好功課,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不能輸在起跑線。」媽媽說:「我供他到外國上學也不要去,這個孩子太固執了。」

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我們作父母的把自己的夢想和期望都放在他們肩上;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社會上的價值都放在經濟和物質的回報上。 音樂? 運動? 創作? 不能當飯吃吧;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他們滿足了成人和社會的要求,已再沒有時間去踩滑板、打籃球和唱歌了。讓我們的兒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吧!人生能快樂無憂的時間不多。讓他們去做個美夢吧!那怕是不賺錢、不成名的。人生活得快樂不是比「成就」更重要嗎?用一生的努力, 賠上了青春, 送掉了快樂, 去買一塊不到六百呎的「磚頭」, 值得嗎?

想起辛棄疾的辭。今天的少年可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飽嚐愁滋味。我們作為父母的,作老師的, 可不要「欲說還休」,然後「卻道天涼好個秋」。

 

 

(本文原載於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網誌04-03-2016,蒙作者允許轉載。)

 

沈祖堯

198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同年獲香港醫學會獎。1986年,沈教授考獲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資格,開始其腸胃病學及腸胃內視鏡的專科訓練。沈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腸胃出血、幽門螺旋菌、消化性潰瘍、肝炎,以及與消化系統 相關的癌症。他先後於1991年及1997年取得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中大醫學院,1998年晉升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 沈教授的著作甚豐,曾在頂尖國際期刊發表超過五百篇論文,並為逾十五本著名期刊擔任評選委員。沈教授在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上的成就卓越,獲多項本港及國際的獎項,如香港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1998)、中大校長模範教學獎(200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銀紫荊星章 (2004)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7)。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祖堯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週刊》譽為當年 的「亞洲英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