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已變成磚頭,高牆亦變得越來越高」;抑「高牆越來越高,雞蛋便變成磚頭」?
日前在面書留言,後分別多謝「立場新聞」及「時代論壇」轉載,讓朋友以外的人可看到。當然也收到不少回應:有讚許的,認為文字內容反映香港市民的心聲;也有大罵的,認為我沒有譴責「暴徒」,將責任推在政府身上,這會鼓吹更多暴民生事。
首先要澄清的,個人反對暴力。不過,不只是反對示威者使用暴力,也反對執法人員使用暴力,因暴力是會惡性循環,以暴對暴,只會加深仇恨,使暴力升級。從雨傘運動至旺角所謂「暴亂」事件便可看到。雨傘運動被視為「高牆與雞蛋」的對抗。旺角事件,有前新聞記者指,「雞蛋已變成磚頭」。但另一方面,高牆也是越來越高。
幾間大學學生會發出聲明,均指出「官逼民反」,實令人擔憂。例如:香港大學學生會聲稱,「永遠站在反抗者一方。」浸會大學學生會聲明中有提及「政府一寸一分的打壓,示威者定必十倍奉還。」
在另一邊廂,我們看到警方的執法也越來越暴力。從多個網絡所看到旺角事件的片段,看見有警察狂打示威者,明報記者被狂打的情況便是明顯的例子。就算他是示威者或暴徒,警察也不應這樣虐打人。
示威者用磚頭,警方亂棍狂打,是先有雞抑蛋的邏輯問題。只是譴責單一方面的暴力是不公平的。看見不少人指責示威者,有些人更讚揚警方的執法,以武制暴,甚至支持警方購買更大武力的水砲車等,這行動是為高牆加高和加固。如果是這樣的話,雞蛋怎會不變成石頭?譴責雙方的暴力,又只是各打五十大板。譴責或支持,都不會將暴力消滅,只會加深。
近三年多政府的施政,民調均顯示市民的不滿,甚至連建制派人士也不滿。過去幾年,不少人緬懷港英時代的施政。亦有人將是次旺角事件與67年暴動相比較,並認同當時港英政府在事後作檢討並改善施政。假若特區政府否認是次旺角事件與施政有關,這只是掩耳盜鈴的行為,亦會繼續為社會增加不和的元素。事實上,自雨傘運動和政改被否決後,政府雖說要關注民生問題,但推出之施政報告被接受程度創歷史低點。反之,政府硬推多項施政,例如高鐵超支、港珠澳大橋、版權條例、港大校委等,都是反民意而行,將高牆越推越高,雞蛋越堅。
電影《十年》給人對香港社會負面的印象,但結束時仍存着一種盼望,「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阿摩司書五13~14)經文還繼續說:「要惡惡好善,在城門口秉行公義。」(五15)求善,當然不只是不行暴力,甚至要譴責暴力,但還要說出誠實的話,盼望特區政府和建制人士,不要再自欺欺人,面對社會實況,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