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基督教善樂堂提供。本文為劉進圖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廿九日在善樂講壇的分享內容。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
今天,我很高興來到善樂堂。在我最脆弱的時候,你們用禱告承托著我的生命,讓我能夠安然走過死蔭的幽谷,我和太太在這裡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在受傷那幾個月,在醫院裡,上帝要我學會人生的功課。
在去年二月廿六日,我遇襲受傷,被送往東區醫院。甦醒時,已在深切治療病房,盧龍光牧師來探訪我,盧牧師是我和太太受浸時的主禮牧師,也是我們結婚時的主禮牧師。他為我禱告時,講了一句説話,叫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祈禱求上帝讓我明白,這事發生在我身上,一定有重要的人生功課想我學會。當時我都不知是甚麼,但盧牧師就祈求上帝,讓我明白這人生的功課是甚麼。
之後幾晚,我沒法睡得好。因為雙腳在手術後,醫生為我裝上固定腳套,我無法側身睡覺。另在手術期間,因為輸了很多血的關係,我感覺到自己的新陳代謝也有些轉變。我會不停地流汗,即使病房內有冷氣,但我還是感到很熱,叫我幾晚無法入睡。
在夜靜無眠的時候,我常常祈禱問上帝:「上帝啊,你想我學會些甚麼功課呢?你讓我有這樣的經歷,你要讓我明白甚麼呢?」在那時候,我聽到有把聲音跟我說:「定睛在耶穌身上。」(Focus on Jesus)我相信這是聖靈給我的回答。這個經歷帶給我最重要學的功課,就是將人生的路程重新定睛在耶穌身上。
往後的幾天,我在讀聖經時,特別專注在福音書上。當我看約翰福音時,有幾節經文十分觸動我,第十五章5節,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我在中學年代已經信主,至今已三十多年,約翰福音我已經看了很多次,但這段說話我實在不是很明白,意思大致猜到。耶穌是在提醒我們要在生命上,常常與祂連結在一起,就像枝子連在葡萄樹上一樣。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很難做到的,尤其當我們很投入在學業和工作時,每天要處理衣、食、住、行,生活上的大小瑣事、工作上的會議充斥著我們的時間,我們很難有時間和空間,去想起耶穌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看到這段經文不久,我正在等候義肢矯形部的人員,為我度身訂造固定的腳套。在等候的時間,我回想自己在報館繁忙的日子。我在報館最忙碌的幾年,每天的生活模式大致是這樣的:每天早上九點起來,首先為自己沖一杯咖啡提神,然後準備工作及出門。吃早餐時,就會用手機不斷看每天的即時新聞,了解國際間、中國及香港的新聞資訊,然後和同事開會。就這樣開始我繁忙勞碌的一天。開完一個會接著開另一個,不斷地更新新聞菜單及報告新聞的角度,工作一直至晚上的十二點,然後就開車回家。回家後,由於腦太活躍,不能立刻靜下來入睡,我唯有為自己倒一杯葡萄酒,然後在客廳坐下緩緩地喝,讓自己慢慢地靜下來。如是者,我每天都是這樣的生活。但在醫院,但我靜下來回望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人生,似乎只需要三樣東西:一是咖啡,二是自己的頭腦,三是那杯葡萄酒。但上帝在哪裡呢?上帝不是不想跟我們在一起,但是我們卻常將祂排斥在生活的邊緣。
我的信仰、信念和信條一直都沒有改變,但卻不知不覺間,在生活上,我客氣地將上帝推到生命的邊緣。我客氣地對上帝說:「我有困難時會來找祢,但可以自己處理時,我會自己處理。」常在主裡,最大的障礙不是耶穌不願意,而是我們沒有準備好,讓耶穌進入我們生命的裡面。這個是我在醫院最重要的覺醒。
覺醒之後,不代表我在屬靈的旅程和人生的道路上,會一帆風順,因為覺醒之後,會有火一般的試煉洗滌我們的心靈,但同時亦有出人意料的平安,因為我們所受的試煉,聖經給我們應許,不會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林前十13)。在我們覺得無法承受時,上帝總會為我們開一條出路。過去一年多的日子,我從受傷到康復的漫長過程裡,我經歷很多的試煉和考驗,但我可以很確實地同大家講,聖經的應許是真的,沒有一個試煉是過於我們可以承受的。
到底在覺醒之後,試煉之後,我的人生有甚麼轉變呢?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我所經歷的轉變。
一、讀經的轉變
以往讀聖經的時候,我主要是用左腦做理性分析,參考很多釋經書,看很多的不同譯本,分析經文的上文下理。
去年五月,我在麥理浩復康院時,看潘霍華的一本小書,叫《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是關於詩篇與祈禱的。潘霍華在書中分享到自己靈修的經驗,他說詩篇是整本聖經裡一卷很特別的書卷,詩篇每一篇都是祈禱文,而且是耶穌基督常用的祈禱文。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祈禱和說話,很多都是來自詩篇的。潘霍華說,我們可以用祈禱的心情來閱讀詩篇,並將其變成為自己的祈禱文。
我看完這本書後,亦嘗試在每早靈修後,看一段詩篇並祈禱。詩篇最特別的地方是全部的內容都是詩歌,你不能用理性分析來閱讀詩歌,一定要用感情、想像,聆聽上帝想透過詩歌向你表達甚麼信息。
去年五月,我開始這個閱讀的練習不久,有次有位海外的朋友回港探望我,他是讀心理學的,他擔心我有創傷後遺症,因他見我心境平靜,就跟我說:「你平靜得很奇怪,我擔心你有創傷後遺症。雖然警察已經抓了兩個行凶者,但還沒有抓到幕後主謀,為何你沒有絲毫驚慌和害怕?」我也不知怎樣回應他這個專業分析,惟有與他分享我在讀詩篇卅七篇5至8節:「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他要使你的公義如光發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當止住怒氣,離棄憤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
我同朋友說:「我作為基督徒,只有兩個選擇,信或不信。我選擇相信,這是唯一能解釋這些日子為何我能心境平靜地走過來。」我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堅強、剛硬的人,小時候看醫生,第一個問題就是請求醫生可否不用打針,因為我怕痛。因此,我能平安地走過來,完全相信是上帝,並弟兄姊妹很多的祈禱托住我。
直至去年十月,雨傘運動發生我看在眼裡,心裡著急,每天都為這件事祈禱,那時剛好看到詩篇這樣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看到這裡,我心裡相信上帝在看守我們香港這個城池。用常理來分析,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在七十九天的對峙與抗爭,很多次的暴力衝突一觸即發,但竟然沒有一宗嚴重傷亡的個案?同樣地,在政改方案表決前後,其實撕裂、對峙和衝突,同樣在危險的邊緣,但上帝用人世間的編劇無辦法想像的情節,解決了問題的爭端。回頭去看,再想到詩篇的話:「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上帝的話語是可以對應我們所身處的時局和處境。
二、工作的轉變
去年八月開始,我局部時間上班,我離開了編輯部,現在工作主要是負責網站及教育出版。因著教育出版的關係,我經常要到學校跟中學生舉辦時事通識講座,與他們分享關於新聞自由的看法等。當然,這些也是要用頭腦思考,做一些準備。
但跟以往不同的是,去學校前,我會祈禱:求神工作,求神準備學生們的心靈。完講座後,我也祈禱:求神祝福。這個凡事交託的轉變,讓我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之餘,用祈禱包住我的工作。
我再舉一個例子,去年七月,我要到法院出庭作供。在出庭前一星期,我心想,我應怎樣為這件事祈禱呢?最後,我祈禱向神說,我不求其他,只求這一樣,求祢讓真理的聖靈在法庭運行,彰顯神的榮耀,彰顯神的公義。完成作供後,我再次祈禱,在祈禱裡重溫這一段經歷。若我不是以祈禱重溫這段經歷,那我只是用記憶重溫,按照我過去的習慣,我會以理性來分析,剛才的作供自己說得好不好,對問題的回答是否滿意。但以祈禱重溫這段經歷的時候,我看重的是,上帝是否在那裡?祂是否在我旁邊?在祈禱裡面,我清楚知道,上帝一直都在這裡。我感恩,並且確信神會彰顯祂的榮耀。這是靠頭腦生活及與主連繫生活的分別。
三、事奉觀不同
在中學時候,我就相信作為基督徒的目標是榮神益人,因此,我們要努力服侍社會,造福別人。一直以來,我榮神益人、服務社會的理念,就是倚仗我的聰明才智加上努力讀書,成績好就可以榮耀神,做好見證;讀完法律出來社會工作,加入報社,監察社會,維護公眾知情權,守望這個城市的辯護,這樣就可以榮神益人。
可能以上這些是對的,但事奉不單單是這樣。去年住院的時候,有一位認識多年的弟兄來探望我,並跟我說:「這次你受傷貢獻很大,喚醒了很多香港人對新聞自由的關注。」這句安慰的說話卻令我耿耿於懷,因為原來我過去做的新聞工作,寫下那麼多的文章,亦不及這一次我被動地、無選擇地、非自願的,承受一次痛苦的傷害所帶來的貢獻那麼大。
事後回想,為甚麼我那麼耿耿於懷呢?原來與我骨子裡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抵觸。我其實是一個精英主義的人,上司曾批評我恃才傲物。因此,我很難接受有一種事奉,是不需要靠聰明才智,就是受苦的事奉。這顛覆了這麼多年來我對事奉的看法。
神亦抓住這一點,緊咬住我不放。在麥理浩復康院,我認識了一位院友,我認識他時,他已做了截肢的手術,因為他大腿有一個腫瘤,阻塞血管,血液無法流到小腿及腳掌,他看著自己的腳逐漸枯萎壞死。有半年時間,他沒法躺著睡覺,要坐著睡覺,因此血液無法流通,但躺下睡就會很痛。這位朋友很樂觀和堅毅。之後,他恢復工作,我們依然通過whatsapp,關心彼此的近況。
如是者,過了幾個月,我在他的分享中,得知他的近況,他要整天坐著輪椅上,我忍不住勸他要起來走動多一點。但他竟沒有任何反應,我覺得奇怪,在追問下,這位朋友才告知他早陣子回到瑪麗醫院覆診,醫生說發現另一個腫瘤在肺部,而且是無法做手術切除的,基本上是沒有其他治療的可能,於是便回家去。
過一段時間,我收到他的邀請,去參加他的浸禮。原來他已經上了慕道班有半年的時間,他在醫院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天主教朋友,這位朋友更成為他的代父,帶他到禮拜堂、每星期望彌撒。原本他打算在這個聖誕節受浸的,但因為這個腫瘤的問題,他怕自己等不到聖誕,在與神父商量下,決定提早為他施洗。這是我這一生人見過的洗禮中,最觸動我的一次。
之後,我到他家裡探望他時,我不知道為何上帝要讓這樣的苦難臨到他的身上,我真的不知道。但在那次談話中,我感覺到這個信仰在他心裡真實地存在。我們都明白,人生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是否活得有意義,是否經歷信、望、愛。我真確地見到耶穌基督在心裡的工作,改變他的生命;我也真確地見到,耶穌基督在我心裡工作,改變我的生命。
雖然我很喜歡新聞工作,但我必須承認,新聞工作是一份冷冰冰的工作,我們每天對著的不是電腦,就是文字,缺少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往與接觸。但上帝透過這次我的受傷住院,與院友的認識、交往,讓我明白,原來我也可以懂得關心人,懂得分享、分擔別人的苦難。而我可以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會考成績好,並不是因為我有大學學位,並不是因為我有專業資格,並不是因為我是誰、是誰……
我之所以能夠進入這位朋友的生命,與他一起分享,僅僅是因為一點:我是一個受過傷的人。
我們能夠獲得醫治別人的機會和資格,只是因為我們受過傷。這也顛覆了一直以來對事奉的看法。甘於受苦的事奉和分擔他人苦難的事奉,是我過去從來不明白的,但在過去一年,上帝讓我學會並成為我人生寶貴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