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便開始了預備耶穌誕生的等待期,即將臨期(拉丁文:Adventus)。從早起基督教教會開始,Adventus即表示主耶穌基督的誕生和上帝道成肉身,以及信徒盼望等待耶穌基督的再次來臨。今天,雖然被商業氣氛籠罩,在西方國家聖誕節前四個禮拜多的將臨期期間的許多習俗仍反映出其信仰傳統。
將臨期花環(Advent wreath)或稱為將臨期蠟燭(Advent candle)是將臨期前無論教會還是普通人家的必備之物。臨期花環是用冷杉枝編制成圓形,上面裝飾有蠟燭,從將臨期第一個主日開始,人們將其擺放在桌上或掛起來。相傳,將臨期花環是由德國路德教派牧師Johann Hinrich Wichern所開創。1839年,Wichern在漢堡貧民區學校收養了一群孩子們。每逢將臨期期間,孩子們總會問他聖誕節什麼時候到來。為此,Wichern牧師用木車輪製作了一個巨大的燭台,燭台上有二十隻紅色小蠟燭和四隻白色大蠟燭。將臨期期間的每天都會點燃一隻紅色小蠟燭,而在將臨期的四個主日則會分別點上四隻白色的大蠟燭。這樣,孩子們就可以通過數蠟燭計算聖誕節的日期。此後一百年,將臨期花環也被天主教傳統採納,今天將臨期花環為羅馬天主教、聖公宗和信義宗所遵守。將臨期花環有著不同含義,比如綠色的冷杉樹枝代表了生命的希望;蠟燭代表著耶穌基督的誕生是“世界之光”、在聖誕之夜他照亮了整個世界;而將臨期花環的圓形和四隻蠟燭則寓意著圓形的地球和四個方位。關於四隻蠟燭的顏色,天主教一般採用三隻紫色和一隻紅色蠟燭,紫色是教會禮儀顏色,而紅色那隻蠟燭則是於將臨期第三個主日被點燃,俗稱「喜樂主日」。(源自晚禱Vesper:《腓立比書》四章四節:“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Gaudete in Domino semper)
同樣是源自十九世紀路德宗傳統的另一個將臨期的重要習俗是將臨期月曆(Advent calendar),隨後它也逐漸被大多數新教教派與天主教接受。同將臨期花環一樣,將臨期月曆也意在計數等待聖誕節的到來。當時的新教信徒在牆上掛上24幅圖畫或是寫下24筆畫,天主教家庭則是每天在馬槽裡放一隻稻草,用以計數聖誕節到來前的日期。當今流行的將臨期月曆是卡紙上繪有聖誕主題的畫面,上面開有二十四扇“窗戶”,從十二月一日到聖誕節期間的每一天,人們按數字標注打開一扇窗戶,每扇窗戶後常寫有與聖誕相關的聖經經文或祈禱詞,還有諸如巧克力等的小禮物。除此之外,尤其是在德語國家,將臨期月曆亦有不同表現媒體。比如,將建築物的外牆改造成將臨期月曆,最著名的例子是維也納市政廳;或者是從2003年開始,每年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不同間教堂按時間開啓教堂大門,舉行將臨期活動。在瑞士還出現了將臨期的發送相關將臨期内容的短信服務,甚至今年在奧地利的天主教教會開始通過智能手機提供視覺將臨期月曆。
在中國亦有通過計數的方法等待特定日子的習俗。每年12月22日左右便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與一年的迄點 – 冬至。在北半球,冬至這天黑夜最長而白晝最短。從這天開始便進入進入到數九寒天的第一天。“數九”是中國傳統記錄時間的方式,從冬至開始每過九天爲一九,共八個九日,共計九九八十一天後,寒冬遂過去。從數九在民間發展出了冬至日起寫字作圖的習俗,即每日據帖或畫作其中一筆,共八十一筆,歷時八十一天,用以計時日、載氣候,等待冬去寒消。常出現的形式有“寫九”的“九九消寒帖”,即填寫雙鈎空心、含”春”的九字詩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送香盈室”、“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每字皆九筆,每日一筆,共八十一字,每日根據“赤晴藍陰碧雨黃風白雪”之法填色;或“畫九”的“九九消寒圖”,即一枝梅枝上共有九朵梅花,每隻九瓣,共八十一瓣,每日根據天氣情況填色一瓣花瓣。
不同的傳統、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人們都是通過計數時間的方式期盼未來某一美好時間的到來。冬至作爲時令與節日又稱爲“消寒節”,人們通過製作“九九消寒帖”和“九九消寒圖”來數九度過此後九九八十一天寒冷漫長的冬季。“九九消寒帖”和“九九消寒圖”做法雖然簡單,每日衹需填色一筆,但爲了計數漫長冬季之時,則需要持之以八十一日,其過程體現出中國人面對艱苦時日的逍遙自在的心態,通過修身養性的方式,等待冬盡春來、大地春回。在西方,將临期月曆和將临期花環的宗教習俗讓信徒回歸信仰自身。通過每日打開將临期月曆上的窗戶,點上將临期花環上的蠟燭,信徒們閲讀、默想聖誕相關經文、禱詞,逐漸預備心,在歡喜中期盼紀念兩千餘年前、在寧靜安詳的伯利恆之夜救恩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