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參加了由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辦的講座《「摔嬰在石,便為有福」:咒詛詩的詮釋及應用》。[1] 兩位講員楊錫鏘牧師和張智聰博士提出解讀詩篇中那些惡毒、咒詛人的說話的方法。[2] 首先,詩篇是詩人情緒的抒發,而情緒是人自然的反應,沒對錯之分,我們不要單按理性去批判。這不是說有情緒的人可以亂說話,這只是說,要真正瞭解咒詛詩篇,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咒詛的字句上,而是要更深入地明白發出咒詛背後的原因,並嘗試體會詩人那真誠的感受。講員亦透過剖析咒詛詩的結構,讓我們看到咒詛的背後是詩人對神的公義得不到伸張而出的憤怒,反映詩人「愛神所愛」的情操。不過舊約時代較少把「罪人」和「罪惡」分開,以致咒詛的話往往落在罪人或敵人身上。對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來說,讀咒詛詩應以「恨惡罪、愛罪人」的態度來讀。而咒詛詩被編纂在正典中,並不表示咒詛的話本身沒問題,只是反映出神對被壓者之憐憫,甚至可以因他們的緣故包容一些咒詛的說話。
兩位講員的分享叫我對香港的「粗口文化」多了一重體會。近年在城市中多了聽到人面對不義處境而發的粗口。當然,粗口始終都是粗口,有不少是不堪入耳、極之侮辱、破壞關係的言語。我們聽到粗口,正常的反應是討厭和拒絕;粗口在任何環境都不應在基督徒的口中說出。然而,若有人面對不義的事情而「爆」出粗口去發洩情緒,他或許用粗口來罵人,也許我們應該想一想:這只是因為那人的粗鄙,還是反映出社會的不公?粗口確實難聽,但咒詛詩也很難聽。讀咒詛詩讓我們明白文字背後的深意,也提醒我們神對公義的著緊和對受屈者之憐憫。昔日詩人因為以色列民被壓,看到神的愛和公義受虧損,「愛神所愛」就寫下咒詛詩句。今天當有人見到真理和公義在社會上受虧損,忍不住「爆」了句粗口,亦可能反映著社會的實況。我們與其單單指責講粗口的人,何不探究那叫他說粗口的是甚麼事情?我們與其把焦點放在不堪入耳的說話上,何不也關心那些社會上不堪入目的事情?
我想,基督徒面對更大的危機,是抓緊說話的「聖潔」,針對粗口表面的文字,卻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不義。粗俗的人,說話不乾淨,但仍可以有公義之心。信徒若為保自身的「聖潔」去淨耳朵,不問社會上之不義,在神眼中就連粗俗的人也不如。昔日法利賽人就是抓住所謂的「聖潔」拒絕罪人,但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耶穌親近罪人,反被他們看成「不潔」,被他們棄絕了。今天讓我們效法耶穌的心腸,愛神所愛,拒絕落入「聖潔」的試探中,在地上踐行公義和憐憫。
註釋:
[1] 講座載於 https://www.cgst.edu/hk/cht/news_20151102_01。
[2] 聖經中的「咒詛詩」記有咒詛敵人的說話,如詩篇 69: 25「願他們的住處變為荒場;願他們的帳棚無人居住。」詩篇 69: 28「願他們從生命冊上被塗抹,不得記錄在義人之中。」詩篇 137: 9「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 那人便為有福!」等等。
敢問黃教授,政見不一樣是否等同“不義”?現今所見在公共場合以粗口辱罵政見不同的,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接受辱罵就等同“拒絕落入『聖潔』的試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