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就沒有廉耻嗎?

banner01

「難道您不懂甚麼是廉恥嗎?先生,您沒有廉恥嗎?」(“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 sir? At long last, have you left no sense of decency?”)這是約瑟夫·韋爾奇(Joseph Welch)律師在麥卡錫「聽證會」上向麥卡錫(Joseph McCarthy)議員的尖銳質疑。

麥卡錫是何許人也?此君生於1908年,美國威斯康辛州鄉下的一個養鷄娃,因勤勉苦讀,成績優異,一路奮進,法學院畢業後,年僅三十歲就成為當地最年輕的法官。1946年以極端的反共言論當選為美國參議員,稍後更傳奇地諦造了一個麥卡鍚年代。麥君無疑是一個搞政治的天才,擅長炮製政治議題,乘美蘇兩國冷戰對峙,在美國政壇上翻雲覆雨,四處獵殺政敵,一時聲勢浩大。上至總統,下至遊民,人人噤若寒蟬,風頭極盛。麥卡錫最大的本事就是指責他所有的反對者是共產黨,1950年他做了一場轟動一時的講演,指責當時的國務卿知道有205名共產黨員在美國政府工作,他利用時代恐共的心理,重覆地以詭言鼓動人們的恐懼感,到處散佈共產主義潛伏在美國政府內部的危言。他控述國務卿艾奇遜為「國務院的紅色主教」,馬歇爾將軍為共黨幫兇,在他的蠱惑之言下,許多知名人士受到政治迫害,例如演員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他一手推動下,科學家朱利葉斯和艾瑟爾·羅森堡夫婦(Julius & Ethel Rosenberg)被送上了死刑檯。麥卡錫的政治邏輯如下: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產黨,陰謀顛覆美國民主政體。他利用自己是政府工作委員會主席和永久調查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影響司法機構的執法,將自身的偏執推向極致。他操縱報紙和電視媒體,使猎巫風頭一時無兩。

後人給麥卡錫當年的所作所為冠以「主義」之名,該主義的定義頗為簡單;就是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它也指 “使用不公正斷言,調查方式,特別是對持異議者和批評者進行打擊。[1] 麥卡錫雖然已經死亡,他的陰魂卻在人類的政治社會反覆輪迴,不論它是以對抗恐怖主義為名的面貌出現,或是以防止西方反華勢力滲透為名,或是反對831決議就是破壞香港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名。

2015年6月17日以後,香港將面對政制發展中巨大的困局,如果立法會通過了梁振英政府的政改方案,青年一代勢必抗爭,香港社會繼續嚴重分化和對立。年青人比誰都清醒,831決議下的政改方案,將使香港的政治制度發展停滯,連帶輸掉了青年人的發展前途。

另一方面,政改方案如果不被通過,一國管治威權受損,政治和經濟的清算也將展開,凡對抗人大「831決議」者皆成為「人民公敵」,並受強權之獵殺。政改方案通過不了,執政者就有最好的籍口以麥卡錫式思維治理香港。在麥卡錫當道的年代,FBI主管約翰.E.胡佛(John Edgar Hoover)曾借勢強化了杜魯門總統(Harry S. Truman)的忠誠——安全計劃,加強對政府雇員的背景調查,FBI人員由1946年的3559人增加至1952年7029人,數以千計的政府雇員無辜失去工作,在許多的情況下,當事人對自己受到審查甚至一無所知,據統計當時美國約有數百人被囚,一萬多人因誣告失去了工作,有些人甚至受一個傳喚就失去了工作。[2]香港社會就政制改革的立場早就是南轅北轍,接受中央統戰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喜滋滋地享用太公賜予的猪肉,對抗中央權威者,輕則就把你晾乾,砸你的飯碗,奪你的前途。重者國安系統介入,將此類人士標簽為不忠,西方勢力打手或顛覆者等等類別,監視監聽,未審先判,群起而攻之,讓你在恐懼中渡日如年。斗爭哲學的魔咒已經在香港催唸,祈願百姓能夠逃脫麥卡錫的惡靈。

人要有羞恥感。差恥的正面意義是對榮譽的嚮往。一個社會失去廉恥的反省就是放棄人之為人的尊貴與榮耀,無恥即是意味著人無視社群彼此相依的道理,將自己的偏執與信口開河,冒充為絕對的真理,並且強制他人跟隨。一個追求榮譽的社會當看重人類的共善,誠信、契約,而強勢者也願意以謙卑,公義和憐憫向弱勢讓利。故此,統治社會的精英們更需要廉恥感,如果這個德行的底線打破了,社會必動盪不安。杜魯門總統離任以後,批評當時的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政府,他說:「很顯然,出於政治利益,現任政府完全擁護麥卡錫主義。我不是指來自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就為遣詞造字而言,他的重要性不過是名字罷了。對真理的腐蝕,對法律的踐踏才是關鍵。以美國精神或安全為借口,撒彌天大謊,誣陷公民才是關鍵。虚偽的煽動者得勢啦;恐怖和信仰的崩潰充斥著整個社會。」[3]

香港此刻炎熱焦燥,正在快速滑向誣陷與栽贜的歧路之中,而最大的始作俑者卻是現届的政府精英們,此城的艱難剛剛開始,我們沒入黑夜,我們看不見引路的星光,祈求上主垂憐我們。

icon
Joseph McCarthy

 

註釋:
[1] 有關麥卡錫主義的簡介請參閱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麦卡锡主义
[2] http://trumanlibrary.org/publicpapers/viewpapers.php?pid=883
[3] Thomas Doherty (2005) Cold War, Cool Medium:Television, McCarthy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pp.14-15.

 

 

陳曉東

於美東牧養教會 神學工作者 前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