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重拾教學的熱誠與意義

banner

近日很多教育同寅不約而同談及由關信輝執導,楊千嬅主演的《五個孩子的校長》。這齣電影之所以引起教育界的共鳴,不單只有真人真事改編的真實感,不止在於其催淚的情節,更由於它反映了教學上的無奈與堅持。

戲中「四千五百元校長」所接觸的五個學生小雪、嘉嘉、珠女、南亞裔姊妹Kitty和 Jennie,她們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困難,構成了一幅低下階層中掙扎求存的真實圖像。當我城醉心於愈來愈奢華的境外遊學,愈來愈多花招的資訊科技教學,愈來愈厚重的學生學習檔案時,我們有否看到尚有相當的同學在生存與學習中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中躕躇,在現實與夢想中躑躅,徬徨與快樂中盤桓。

據現實上校長呂麗紅說,電影中小雪一角的故事本屬真實,推倒泥頭以茲收地的情節也真有其事。當電影中有小孩不想上學是希望「看顧」吵架的父母以免釀成慘劇,有小孩為了幫輕患病的年老父親而販賣廢鐵,這種理解他人,孝順雙親的品格不是教育最首要的目的嗎? 可惜,現實上舉目所見的只是看重智育的培訓,我們的學生永遠是賽道上的競賽者,只會聚焦於成績分數的目標,其餘一切的學習經歷彷彿只是點綴品而已。縱然每一所學校的辦學宗旨均離不開德、智、體、群、美或靈育的栽培,但說句實話,智育才是第一,沒有學生進入大學,甚或是沒有學生進入賺錢又地位高的學系,均難以讓學校管理層以至家長滿意。這種業績主義主導了我城的教育生態,教師不是「身不由己」地在江湖隨波而做,便只有黯然離開教育界。即使有熱誠的教師希望在成績至上的環境中關懷學生,但在不斷填鴨式授課與無盡的課後補課中,學生也沒有時間與教師交談。

電影中有學生問到呂校長有何夢想,呂校長先是猶疑不答,但後來卻掛上寫著「當一個好老師」的圖畫於壁板上。好老師是很多教育同工的夢想,我相信很多人仍堅持好老師除了要協助學生解決公開試的難題外,還會默默地守望著班內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貧窮的問題,我們很感無力,面對外在困難的環境,我們也感無奈。我們既然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只待我們能放下案頭無盡的課業,花點心思聽聽學生內心的掙扎與苦惱,給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在希望下成就自身的夢想,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滿足,也才是我們所堅持教育最大的目的。即使我們知道現實上我們力量很微小,有時候面對制度的枷鎖我們也會感到心灰,但是我們絕不可以意冷。因為,教育是一個魔術盒,讓學生在盒中找到自身的盼望。人只要有希望,就能活得精彩,就能成就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與其行屍走肉地應付教學的困難,不如在熱情中重燃自己的熱誠,讓我們的熱誠育成學生燦爛的夢想。

LBM Regular Poster R3 OP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