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最後一天,一部由中央電視臺前著名記者柴靜參與制作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在大陸視頻網站上發佈,短短兩天內吸引了超過兩億次點擊收看,一時間,環境問題再次成為中國輿論場最熱的話題。
在臺灣,有一位同樣因對家人的責任感而走上環保之路近20年的普通母親陳慈美,畢業於臺灣清華大學的陳慈美,是物理學和神學雙碩士。1983年當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她開始成為一名全職媽媽。之後,全心照料家中四個孩子健康的成長成了她最重要的工作,出於母親本能對孩子的愛,陳慈美對於周遭的環境污染問題變得格外敏感。
陳慈美坦誠地告訴記者在踏上環保之路前,她並“不關心”、也“不清楚”環境問題,對生活中的環境威脅“不知所措”。然而因為“看著天真的孩子外出散步時,大口吸進污濁的汽車廢氣、質疑自己做出來的菜是否含有重金屬、不清楚喝的水、吃的蔬果是否含有殘留化學殘留物等。因著”認識到環境污染對家人健康的威脅,特別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威脅,而感受到強烈的無奈以及對子女的愧歉,讓她義無反顧地踏入了環保工作的路程。
1991年,在飽受生活中種種環境問題的困擾下,陳慈美加入了臺灣主婦聯盟,當時的初衷是為了學習一些“對一個媽媽有實質幫助的知識”,例如生活環保小常識等概念。為了試圖解決生活中的疑惑,陳慈美開始閱讀生態、環境相關的書籍,期待能從書中找到心中對環境問題的疑惑與解答。
“當我閱讀到臺灣學者陳玉峰教授寫的《臺灣綠色傳奇》一書時,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記錄臺灣自然生態的滄桑史實,我一邊讀一邊流下眼淚。我終於知道,這個島嶼的苦難,不只是來自政治因素,更是文化因素;而島上受苦的生靈,也不只是人類,山林中雄偉挺拔的檜木扁柏、草原上賓士的梅花鹿、溪流中的魚蝦、深谷中的花鳥蟲蝶,沒有一樣能倖免。”陳慈美說道。
透過閱讀,不僅讓陳慈美強烈感受到臺灣森林所遭受的迫害與土地倫理的淪喪,也開始促使她思考該如何進一步參與環境關懷工作。
“我所受的科學訓練背景和信仰理念使我無法停留在維護家人健康的狹小範圍,因為我深刻地體認到: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是一種文化改造的工程,它與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判斷和世界觀等密不可分。”
在陳慈美看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臺灣經濟政策的偏頗以及資本主義惡質化發展,導致農村凋敝、勞工困頓以及生態環境被肆意污染破壞,處處可以看到在許多巨大的公共工程建設背後資本家貪得無厭的私欲。
“日常生活中污濁的空氣,農藥、化學肥料、重金屬污染的食物,使所有人的健康飽受威脅;扭曲的教育制度與混淆的價值觀挑戰著我們對下一代的教導;工業化與商業化的社會發展,使我們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內,被迫要不斷地嘗試去適應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各種急劇變遷;長久與土地的疏離,更使得我們在精神生活上日益貧薄空洞飄浮無根。”陳慈美告訴《境界》記者。
陳慈美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逐漸感到無法滿足,往往對自然之美讚歎的文章總是多過於理論基礎的書籍,她所追求的並非精神上的思考方式,而是能解決心中對自然現象疑惑的理論基礎;於是透過友人購買西方生態環境理論資料和思想史書籍,從對環境的認知的零認知開始,通過將近10年的哲學性、理論性的學習過程,來推動自己對環境工作理念的推廣。
1992年春天,陳慈美和主婦聯盟幾位基督徒環保媽媽一同成立了“臺灣生態神學中心”,1998年又成立了“臺灣生態關懷者協會”,在這一群海內外義工朋友的協助之下,四處演講散播環保理念;出版《生態神學通訊》月刊,舉辦“信仰與生態觀”、“生態與文化”等系列讀書會,並持續地在教會中舉辦“綠色小天使”的活動,將生態關懷的種子撒在孩子們的心田裡。
同時,陳慈美將自己在閱讀中所得到的觀念、發表過的文章等彙整成冊,正式提出“環境倫理”課程教學計畫,在中原大學於1995年正式開授“環境倫理”通識課程。
“我們深信,一個社會的自然生態環境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那個社會的人文生態,因此,我們構思整全的生態環境教育的內涵,包括建立具生態視野的信仰架構;認識全球性與地區性的環境問題;傳遞生活環保與自然保護的理念;推廣簡樸生活的思考與實踐;推動土地倫理的探討與實踐等。”陳慈美向記者介紹。
該文轉載自《境界》電子雜誌,新浪官方微博”境界Territory”,微信號newj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