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者得主 Amartya Sen (中譯名:沈恩) 以研究饑荒的成因而得獎。在他的著作 「Development as Freedom」中他勇敢的立論說:「在過去二百年,饑荒從來沒有在民主自由的國家之中爆發。」以印度為例,印度1948年獨立以前連連饑荒,獨立以後的數年,因為少了英國貿易,國家是比獨立以前更加窮困,但饑荒卻再沒有爆發。沈恩的結論是:「經濟發展的方法是自由, 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自由。」(“Freedom is the mean and the end of development”)
當然「民主」「自由」在某些國家只是口號,並非真實。沈恩所指的民主是人民可以藉著選舉任命領袖,因而民生疾苦對於領袖構成真正的政治壓力。另外至關重要的,是新聞自由。有新聞自由的地方,在饑荒發生之前,人民可以有效的逃荒。政府和人民都需要準確的資訊,才可以有效的面對災難。
早在遠古,聖經中的雅各一家也曾遇到饑荒,他們是收到消息,才懂得埃及有糧食出售。如果當年古埃及法老王把天災的消息實行新聞封鎖,那麼雅各一家就只好餓死在迦南,神救恩的計劃也許就嗚呼哀哉了。
二十世紀中死亡人數最多的饑荒是在中國的大躍進時代 (1958-1961)。至今連準確的死亡數字也沒有,估計是餓死了一千五百萬至四千三百萬人。爆發饑荒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因是地方官員為了政治目的虛報農作物的收成,以至災情嚴重但中央政府仍然懵然未覺,以至於在饑荒肆虐的三年間,國家居然倍增糧食出口,減少糧食入口。新聞自由和資訊的流通不是風花說月,乃是生死攸關。
從今天香港人的角度,饑荒離我們好像很遠。但不要忘記饑荒只是極端的例子,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在任何的城市、在每一個社區都可能發生。在香港近月的 H3N2 流感爆發就是一個例子。如果香港有一些有誠信的資訊渠道,政府和市民在預防和抗疫的工作上就可以有共識。現在官方的政策在民間缺乏了公信力,以至市民恐慌,影響了抗疫的果效,也直接的危害了市民的健康,再一次的証明資訊的流通不是風花說月,乃是生死攸關。回看國內的毒奶粉,以至美國的雷曼債券,多多少少也都是因為官方和奸商黑箱作業,令廣大市民蒙在鼓裏,才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有人以為新聞自由是政治的奢華品,其實新聞自由是建立誠信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聖經中當然沒有新聞自由這樣現代的名詞,但聖經中「誠信」是必要道德基礎。十誡中也有「不可作假見證」的誡命。沒有誠信,經濟發展就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停滯不前。尤其對於普羅大眾,如果沒有可靠的內幕消息,缺乏正確的資訊來源,就只有任人魚肉,在天災人禍之際,他們真是「死咗都唔知點解」。
筆者曾在外國的報社工作,對新聞自由當然是十分珍惜。眼看世界各地對新聞自由的攻擊,更是十分痛心。中國為政者多年以來都環繞在「槍桿子」與「筆桿子」的迷思當中,以為「槍桿子」消滅了「筆桿子」反對的聲音就可以治國。殊不知槍桿子只會帶來人民的恐懼,而不會帶來人民的信任。要人民信任政府,政府就要明白人民面對的問題。消滅了筆桿子,災難來到只懂採用鴕鳥政策,後知後覺,實在是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