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雨傘運動結束後,社會各界均著意思考為何有那麼多年青人勇於表達政治訴求? 問題出爐,答案紛紜。不少人士急於為問題開方把脈,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彷彿成為問題的靈丹妙藥。一時間,高呼檢討、強化中國歷史教育的聲音響徹雲霄。
香港的「一課兩科 (One curriculum, Two histories) 」 (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 是大異於世的課程安排。通過獨立成科的方法以強調對本國歷史的探究是中國歷史科的特色也是本港歷史教育有趣的地方。回顧中國歷史科自1975年成科以來,甚麼內容可以納入課程之內是課程設計者就課程取向 (curriculum orientation) 需要考量的問題。不同的課程取向中,著重教育社會層面上的作用之「社會重建取向」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一直影響著中國歷史科的內容與存在價值。
1975年以前,港英政府為了避免國民黨與共產黨利用學校課程以申論其政治觀點,於是推出一個「非政治化課程」 (depoliticized curriculum) 。在非政治化課程原則下,中國歷史科的內容偏重王朝史知識,傳遞、承傳、整理中國文化成為當時中國歷史科最重要的任務。
然而,隨著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明朗化,回歸成為事實。香港教育必須丕變以適應世務。中國歷史科的內容下限由以往的二次世界大戰逐漸下移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 ,祈使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包括在內。1997 年課程綱要最大的特色是將中國歷史科由原本非政治化課程變成政治化課程,學科除了肩負傳承文化外,還有責任提高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詳近略遠的課程組織原則下,大大加強學生對近現代歷史的研習。到了在新高中的課程推展,課程內容下限由1976年再下移至二十世紀末,涵蓋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祈使學生更加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步伐。
瀏覽中國歷史科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學科一直受著政治環境影響而有所調節。國共內戰時,中國歷史科採用非政治課程,回歸在即,學科遂成為政治課程。回歸前,中國歷史科負責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回歸後,學科不單要傳承中國文化,更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與歸屬感。由此可見,雨傘運動後檢討中國歷史學科的論述,以至高舉學科冀為學生國民身分認同作「補腦」,其實有一定歷史根據,也符合中國歷史科的發展軌跡。
符合學科的發展軌跡,不等於合乎個別人士的心願。假若他們認為國民身分認同其實是等同於愛國時,筆者深怕學科並未能勝任。首先,學習真正的歷史必須在多元論述下,接觸國內外的史料以權充論述的證據。一面倒地稱讚某政黨以至某持分者的史料並不符合歷史教育的真義。其次,認知上接觸本國史,並不必然引發情意上對國家的情懷,刻意將兩者混淆實於理不合。
雨傘運動後的社會問題叢生,忽略始作俑者而藥石亂投對理解青少年問題不無好處,甚或適得其反。
Photo credit: USP社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