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香港政情躁動,歷時79日的雨傘運動敲響了我城政治發展的警鐘。這場曠日持久,動員人廣的運動必定列入香港史冊,成為我城發展的轉捩點。官方在試圖解釋學生或市民為何前赴後繼地參與運動時,教育成為一個主要的論述。
運動期間,不少社會賢達指斥通識教育科是推動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主要因素,偏頗的課程內容令學生忽略「一國」而重視「兩制」,主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是鼓勵學生走上街頭的元兇。雖然,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不斷強調通識教育與參與運動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然而檢討科目與刪除科目內容的傳言仍不絕於耳,令人不無疑慮。瀏覽科目文件的課程宗旨與學習成果,字詞的選用可以為此等指責打上一個符合證據的論述。科目不斷強調要幫助學生「理解」、「思考」、「尊重」、「能力」、「評鑑」、「評估」、「認識」、「了解」、「分析」、「反思」、「識別」、「發展」等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4-5) 。從文件的用語中我們找不到「參與」、「參加」的字詞,強指科目與參與互有因果關係,實有待更多實證研究才可避免胡亂猜測,憑空捏造之弊。
坊間輿論除了認為通識教育與參與運動有因果關係,中國歷史的存廢與運動的興起也不無關聯。回歸以降,在跌宕的香港政情中,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常為人所重視。然而,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的國民意識卻差強人意,對「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在2014年更跌至新低 (星島日報,2014) 。運動期間,社會人士分析國民身分認同、參與運動及教育三者的關係時,常常強調由於中國歷史科的偏廢,導致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下降,結果成為他們參與運動的內在價值取向。這些論述看似有理,然而所架起的因果關係卻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他們認為中國歷史與國民身分認同應呈正向關係,即是說,愈是修讀中國歷史便會愈認同國民身分,這種關係是否如願雖無研究為證,但言者眾、聽者醉,彷彿找到了學生上街的核心理由似的。流風所及,中國歷史科身價再次上揚而成顯學,在承傳文化與歷史的學科知識外,似乎還需兼負更重要的政治任務——港人 (學生) 人心回歸。例如:葉劉淑儀(2014)主張列中國歷史、歷史、文學為必修科。譚耀宗(2014)認為應檢討通識教育科而列中國歷史為必修科。劉炳章(2014)建議列中國歷史科為必修,強調基本法的研習與政治認同。然而問題是,修讀中國歷史後是否一定會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認同與愛國情懷?筆者實不無疑竇。
香港政治發展波譎雲詭,政改引來的問題若只推諉他人 (例如: 教育) 而忽略自身的反思與再啟蒙,誠非我城之福。一旦誤判因由只會令香港永無寧日,只有對症下藥才可落實一國兩制的構想。
參考資料: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007)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香港: 香港印務局。
葉劉淑儀(2014)。〈政黨倡取消通識必修科,重引中史歷史文學〉,《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3日)。2014年11月15日擷取自網站:http://www.tv.on.cc/hk/bkn/cnt/news/20141103/bkn201411032021009821103_00822_001.html。
譚耀宗(2014)。〈譚耀宗認同檢同通識科,中史必修〉。《明報》 (2014年10月26日)。2014年11月15日擷取自網站:http://news.mingpao.com/ins/%E8%AD%9A%E8%80%80%E5%AE%97%E8%AA%8D%E5%90%8C%E6%AA%A2%
E8%A8%8E%E9%80%9A%E8%AD%98%E7%A7%91%20%E5%80%A1%E5%BF%85%E4%BF%AE%E4%B8%AD%E5%
8F%B2%E8%AA%8D%E5%BB%BA%E5%88%B6%E6%B4%BE%E6%9C%89%E4%BA%BA%E5%90%91%E7%89%B9%
E9%A6%96%E6%8F%90%E8%AA%BF%E6%95%B4%E9%80%9A%E8%AD%98%E7%A7%91/web_tc/article/20141026
/s00001/1414297974808。
劉炳章(2014)。〈通識科冇教材,中史應獨立成科〉。2014年11月24日,擷取自經濟日報網頁:http://www.hket.com/article/465930。
星島日報(2014) 。〈巿民最認同「香港人」身分〉。2014年12月22日,擷取自雅虎新聞網頁:https://hk.news.yahoo.com/%E5%B7%BF%E6%B0%91%E6%9C%80%E8%AA%8D%E5%90%8C%E9%A6%
99%E6%B8%AF%E4%BA%BA%E8%BA%AB%E5%88%86-05530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