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用「迷惘」和「渾沌」來形容自己大學畢業後的首十年。校園以外的世界是那麼陌生,而且廣闊得不知如何着手探索,我充滿好奇心之餘,也有點焦慮。
進入商界之前,最常問的問題莫過於:「很多人說商界品流複雜,充滿虛偽和情慾,是真的嗎?各說各的,究竟應該聽誰的忠告?」
有位前輩肯定地說了一句:「在紛擾之中,你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消化了各方的意見後,做回你自己,因為那才是最真、最自然的角色。」
我一直憑着她這句話,在金石良言和噪音之間,找尋和塑造自己的聲音,並保存從小建立的價值觀。
第一個衝擊往往發生於下班後的 Happy Hour 。我不明白有些人為何要喝得爛醉,縱使他們也討厭宿醉的痛苦。我更不明白人們為何專挑喧囂的酒吧來聊天,無論說的、聽的都無比受罪。話題掏光後,大家就鬥「劈酒」,相當無聊。一大幫人中,真正享受的沒多少個,其他都在裝開心,簡直是彼此折磨。
最令我感到震驚的一次,是與幾名來自海外分公司的男同事吃晚飯後,我為了盡地主之誼,陪他們到酒吧消遣。我跟其中一位同事才聊了幾句,突然發現其他人早已悄悄地消失,在舞池不同角落各自找女伴。說時遲,那時快,我瞄到有位同事正擁着獵物離開酒吧,跳上一部計程車。此人在晚飯時才告訴大家,他剛求婚成功,大家恭賀之聲仍言猶在耳呢 ……
目睹這些事情,我真想吐!原來自己竟是如斯純情,如果早知道他們各懷鬼胎要來「覓食」,我根本犯不着勉強自己陪他們!
出道幾年後,我累積了一點人情世故,也發掘了一些應對小秘技。能避免不去的應酬,我都會找藉口;避無可避的時候,我就看為擴闊眼界的學習機會,實地考察平常少見的動態。於是,我由厭惡的冷眼旁觀轉化為積極了解人生百態,順勢磨練自己的觀察力。
周潤發曾在電影《秋天的童話》飾演船頭尺一角,我常借用他一句對白來安慰自己:「阿媽說,在遊樂場玩木馬,哭着玩要花六角錢,笑着玩也要花六角錢,為甚麼不笑着玩呢?」
反正我逃不掉公司的大小應酬,就算我不喜歡在酒吧跳舞,何不把心一橫跳個不亦樂乎?既然酒觥交錯間的言談往往流於膚淺,何不主導話題,說一些我自己喜歡的事?同事看到我的投入和亢奮,都猜想我喝醉了,其實我滴酒不沾,杯子裏只是彷似啤酒的有氣蘋果汁。能不靠酒精都進入 high 的境界,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有時我聽見行內人語重心長地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你真要與客人劈酒至天亮,才能拿到訂單。」
這等忠告,不知荼毒過多少人。我必定毫不留情地唱反調:「喝酒、上床、鑽空子等招數,不是金科玉律,而是抄捷徑!你一旦用這些方法嘗過甜頭,以後就不會肯在基本步下苦功,努力扎根。甚麼身不由己、做生意的定律,都不過是為自己找藉口開脫。其實出色的商管人士,靠的是真材實料、自重和自制。」
我亦揣摸到如何去化解那些「盛情難卻」的朋輩壓力。遇到一些鍥而不捨地要求大伙兒陪他吸煙的人,我就燃點一根香煙,任它自行燃燒,或者以退為進,反提議抽雪茄,讓對方知難而退。
至於喝酒這回事,我只會應酬式地淺嘗一兩杯。有人逼我乾杯的話,我會用健康理由推卻。碰上不懂憐香惜玉的人,我就反建議喝香檳,一方面香檳價錢昂貴,對方寧願作罷;另方面是,大家都知道香檳要慢呷,不會狂酗。
約客人或同事在外談公事,有時「摸着酒杯底」確有助舒緩緊張的氣氛,打好工作關係。但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 只為聯誼或 Brainstorming ,不要鬥喝 Tequila ,製造機會給人家借醉毛手毛腳,陷自己於兩難。
以上這些都是雕蟲小技,但對大專院校或剛進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是很管用的小錦囊。無論在哪一行業,總會有人想討便宜,也會有人愛抄捷徑。誘惑無處不在,朋輩間亦的確存在壓力,但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自重,拒絕接受「商界就是這般黑暗」,不向所謂的現實低頭。
現實是,培養內涵和正氣絕不迂腐,而是一種魅力。現實是,不抄捷徑,短期內可能看似比人起步慢,但長遠而言,卻能熬出堅定的自信,體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貴和美麗。
(原載《信報》,〈故事人生〉副刊,2014-12-18,獲作者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