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是聖誕節期中引用最多的新約書卷之一,與同樣記載耶穌誕生的《馬太福音》相比,《路加福音》刻意地體現出耶穌誕生的政治場景——羅馬帝國。
《路加福音》2章的開頭是“在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降旨,叫全國人民都登記戶籍”(路2:1a)。[1]根據羅馬歷史資料,公元6年,奧古斯都(Augustus,63BC—14AD,羅馬帝國第一位帝王)主持進行了全國性的人口普查,路加特意將這一國家政策定為耶穌降生的時間軸以及耶穌在伯利恆降生的社會歷史原因。[2]
在接下來的敘述中,路加記載,天使對牧羊人說“不要懼怕!看哪!因為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西緬稱頌神“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路2:10,30-31)。很明顯,路加要表明耶穌的誕生是關乎萬民(羅馬帝國全境)的好消息。[3]
《路加福音》的這些獨特敘事,一般被理解為路加旨在宣告耶穌為萬族萬民的救主,的確如此,但不僅僅如此。
古羅馬最重要的詩人維吉爾(Virgil,70—19BC)於公元前40年創作了《牧歌》(Eclogae),《牧歌》第四章講到一個嬰孩的誕生將給人類帶來黃金紀元,他會消除地上的罪惡,帶來世界的和平:“从高高的天上新的一代已經降臨,在他生時,黑鐵時代就已經終停…他將過神的生活,英雄們和天神們他都會看見,他自己也將要被人看見在他們中間…天神的驕子啊,你,上帝的苗裔…”。[4]
經歷百年內戰後(內戰開始於公元前133年),羅馬帝國境內的人民熱切盼望和平的降臨與秩序的重建,這首頌歌正是這一期待的反映。藉著對一位嬰孩誕生的描繪,詩人維吉爾將民眾的“彌賽亞”期待指向奧古斯都,期冀奧古斯都會帶來一個新的世界。[5]
《路加福音》成書時,奧古斯都已經去世,他所建立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已接近百年,維吉爾的“彌賽亞頌歌”在帝國各地被傳揚。路加刻意將耶穌的誕生放在羅馬帝國的場景下,意在敘述了另一曲“彌賽亞頌歌”。與維吉爾相似的是,路加表明耶穌的誕生將帶來一個全新的紀元,帶來人們嚮往的平安(路2:14);然比這更重要地,耶穌還會成就更大的事,那就是普世的救恩(“凡有血肉之軀的,都要看見神的救恩”;路3:6),並且他所開啟的“偉大世紀”不囿於百年,而是惠及千秋萬代。
註釋:
[1] 本文所引述之經文皆來自和合本修訂版。
[2] 與此相對,《馬太福音》是“在希律坐作王的時候”(太2:1a)。
[3] 與此相對,《馬太福音》裡諸多的猶太因素並未在《路加福音》裡出現,例如希伯來聖經的多次引用,“牧養我以色列民”等,參太2)。
[4] 維吉爾,《牧歌》,楊憲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32-37。
[5]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the Great,272—337)將《牧歌》第四章譽為“彌賽亞頌歌”,認為是對耶穌基督降生的預言。Augustine,Dante Alighieri, and Alexander Pope 等也採取類似的詮釋。但近代學者大都放棄這種詮釋。
圖片說明:
“Mary and Joseph register for the census before Governor Quirinius”, Byzantine mosaic,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