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悲劇衝突的啟示

03-05-01/12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是古希臘悲劇之父,他最為著名的悲劇三聯劇《奧瑞斯提亞》(Oresteia,分別是《阿伽門農》、《奠酒人》和《和善女神》),場景設置在海倫被擄去特洛伊之後。悲劇情節從漫長殘酷的特洛伊戰爭開始,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Agamemnon)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將女兒獻祭,雖勝利歸來,卻被憤怒的妻子(Clytemnestra)所殺;而阿伽門農的兒子俄瑞斯忒斯(Orestes)長大後又為父報仇,殺了自己的母親,遭到復仇女神的追捕;最後女神雅典娜出場,宣判俄瑞斯忒斯無罪。

整個三聯劇發生在一個充滿暴力的世界,搶奪、殺戮、仇恨不僅發生在主人與客人之間,更發生在親倫血緣之間。為何會出現這些暴力呢?究其根源,暴力乃源於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三位女神爭論誰最美麗,特洛伊王子搶奪斯巴達王后海倫。

面對衝突,人類試圖以暴力解決,雖然戰爭和殺戮快速解決了衝突,但卻引發了下一場更大的衝突和暴力。面對人類社會的混亂,諸神介入了,他們試圖為人間重塑秩序。無獨有偶,年輕神(以雅典娜為代表的奧林匹亞神)與古老神(以復仇女神為代表的提坦神)之間也存在衝突——立場的不同和權力的角逐 [1]。似乎是要為人類世界做個榜樣,憑靠雅典娜的諭令,復仇女神不再追討血債,變成了和善女神。

不過,稍一細究,便會發現事情並非這麼簡單。三聯劇埋下了一個伏筆:復仇女神所作的退讓只是面對強權諭令時的暫時自保,她們隨後以和善女神的形象進入了城邦生活,不安定與憤恨仍如暗湧般潛藏其中,不知哪一天又再爆發。[2] 

似乎作者在向我們揭示:真正的共識與和解顯然無法建立在否定訴求或強權諭令的基礎上。無論是人間的暴力,還是神界的強權,都不是徹底解決衝突的良策。暴力不僅不能使衝突平息,更帶來暴力的不斷循環與加深;強權以一方(父親、兒子、雅典娜)的訴求壓制另一方(女兒、母親、復仇女神)的訴求,衝突只是暫時被壓抑,但根本沒有消解。相反,真正的共識與和解無從確立。

由此來看,這三聯劇好似一部寓言,映射了人類歷史的諸多悲劇,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中,重蹈覆轍的屢見不鮮,那鮮有的突破者(如曼德拉)便成了永遠的佳話。

icon

 

註釋:
[1] 詳細來講,這衝突不僅源自對人間不同立場的支持(雅典娜認為俄瑞斯忒斯殺死母親,為父報仇,是主持了正義,可復仇女神卻要追討俄瑞斯忒斯殺母之罪),更發自彼此間權力的爭奪 。
[2] 參,David K. Nichols, “Aeschylus’ Oresteia and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Life,” Interpretation (August, 1980), 83-92。
圖片說明:
1. Purification of Orestes at Delphi, Attributed to the Eumenides Painer, 380-370 BCE
2. Orestes Slaying Clytemnestra, by Bernardino Mei, 1655

 

楊硯

八十後,學術踏進門,心系象塔外,念念不忘詩詞,執迷契阔谈宴、呢喃與愜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