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年

banner

最近,收到一位韓國教授的電子郵件,提到今年是他的安息年(Sabbatical year,意爲”豁免”),在這一年他沒有任何教學任務。安息年源于《聖經》,是指七年耕作周期的第七年。它是在摩西律法下古代以色列人遵守的一種習俗。安息年期間土地要修養,所有耕作、栽種、收穫等以提高產量爲目的的生產活動都被禁止。安息年的出產也要分給他人,而在自己地裏生長的作物也可任人拾取。此外,在安息年也要豁免債務人的債務,釋放奴隸給予自由等。

“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藏土產;衹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種,使你民眾的窮人有吃的;他們所剩下的,野獸可以吃。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出埃及記》第25章10-11節)

耶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所賜你們那地的時候,地就要向  耶和華守安息。六年要耕種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園,收藏地的出產。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就 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遺落自長的莊家,不可收割;沒有 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這年,地要守聖安息。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并寄居的外人當食物。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利未記》25章1-7節)

 “每逢七年的末了,你要施行豁免。豁免的方式乃是這樣:凡債主要鬆手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鄰舍或弟兄索討,因爲耶和華的豁免已經宣告了。向外邦人,你可以索討;但你抵消那 個欠你的,無論是什麽,你都要鬆手豁免。”(《申命記》15章1-3節)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將你們的列祖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時候,與他們立約說,你的一個希伯來弟兄,若賣給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你們各人就要打發他去;你要打發他自由離開你;只是你們列祖不聽從我,也不側耳而聽。”(《耶利米書》34章13-14)

美國人最早從安息年發展出研究休假的工作模式。從90年代開始,這一工作模式逐漸被歐洲大學采納(比如德國大學的研究年Forschungsjahr和研究學期Forschungssemester)。隨後,作爲亞洲最大基督教國家的韓國也很快引進這一機制。主要是大學爲教員提供幾個月到一年的假期,這期間老師沒有教學任務,可以潛心從事研究或參加繼續培訓,爲日後的工作儲備積纍。

現代的猶太教仍遵守安息年。今年9月,以色列政府再次預備進入安息年,農民將休耕,也會免除年長公民的債務。安息年體現了不能耗竭全部的土地、資源和人力等,應使之有喘息、生長的時間,以便有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觀點也很早出現在我國道家思想中。傳老子的弟子、道家祖師文子曾提出:”衰世之主……構木爲臺,焚林而畋,涸澤而漁,積壤而丘處。”(《文子·上仁》)隨後的《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和《淮南子·難一》也分別記載:“涸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道家追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而其中的法則就是——”取之有度”。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追尋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而《聖經》開篇的《創世紀》則清楚地體現了基督教的不同理解: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紀》1章26節)

我認識有反對基督教的人士,他們認爲《創世紀》中的“管理”一詞體現了基督教中人對自然控制的强勢思想,因而他們更能接受中國道家追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的確,究其根本基督教和道家對於人和自然的理解是大相徑庭的。基督教說的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人具有上帝的靈,上帝創造自然萬物讓人管理、供人享用;而在道家看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和人本來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等,使得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而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衹有絕聖棄智,才能重新歸于自然,達到萬物與我爲一的精神境界。然而,無論是道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原則,還是上帝命令人類“管理”自然所要遵循的原則,都指出對自然資源應”取之有度”,即不能耗竭自然,應使之有喘息、生長的時間。”取之有度”按今天的話説就是節約資源,用以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生命呼吸需要的空氣,發光發熱的太陽、藍天白雲、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在我們讚美上帝創造的同時,也應當時刻提醒自己節約利用與合理管理上帝賦予我們的自然資源,不僅因爲它們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環境,這也是上帝對人類的戒命。

icon

圖片說明:
1. The Harvesters, by Pieter Bruegel,1565,Meth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
2. The Angelus, by Jean-François Millet, 1857-59,Musée d’Orsay, Paris

曲藝

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史博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