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佔領經驗說起…點同街坊講民主?

banner01

雨傘運動已發展了差不多五十天,今天學聯成員嘗試上京失敗,但他們已發表給總理李克強的公開信「時代的選擇 人民的呼聲」,寫出過去幾十年香港民主發展歷程,清楚表達學生和市民爭取當初「民主回歸」的意願不變,今天的局面是多年來一直沒有正視和梳理這訴求的結果。

民主無形、佔領實在,「堵路帶來不便和衝突」的輿論壓力對雨傘運動帶來負面影響,結果是市民的焦點被模糊了,經常說的「勿忘初衷」的「衷」有多少人仍然堅持?

政府曾和學生在歷史性政改對話中,公開承諾會編寫民情報告,清楚反映8.31人大決議後的港人意見,但至今有關口頭承諾不但對佔領活動沒有任何影響力,林鄭司長最近更說跟學聯沒有對話空間,是要等待亞太經合會議塵埃落定後才有行動?抑或連政府總部的話事人也習慣了這些與佔領為鄰的生活?

筆者所屬的「三十會」響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及他前上司方敏生、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及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教授等友人發起,這星期正式宣佈成立了一個「民間多方平台」,希望在這長久膠著的狀態中,好好沉澱和深入了解雨傘運動帶來的實實在在社會改變,讓不同意見的市民也有互相尊重的發言權,以尋求共同解決辦法的思維集思廣益。

另外,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鍾庭耀教授及跨界別領袖黃英琦則專責收集民意調查、全民投票、簽名運動、遊行示威、佔領故事等,了解參與運動人士和一般市民對政制民主化的期望,為這場運動作民情紀錄,期盼這些工作可以重拾香港向前走的動力。

「民間多方平台」的工作包括一連三星期在金鐘添馬公園逢星期五晚、星期六、日下午舉辦論壇,以「從佔領經驗說起。。。再走下去。。。」為主題,分別以「民主運動走進社區」、「普選出路:公民提名或提委會民主化」及「公民社會新秩序、公民參與和公共空間」三個副題,公開讓市民自由參與及發言,從中收集民意,一起學習什麼是有質素的民主運動。

昨晚第一次的分享會,由前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張達明教授及其中一個支持機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孫勵生主持,被邀出席的嘉賓包括街坊工友服務處的亞進、香港民主宣傳小組的亞朗、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及一位跟大專政改關注組一起在旺角社區探訪的阿美。

這幾位朋友也有落區的經驗,其中亞朗及阿美更加是因為雨傘運動發生後,希望拉近佔領區外和佔領區內市民的距離才自發組織家訪活動,這些原本應由官員、議員、政府委任諮詢委員等做的搜集地區民情的工作,在這歷史關鍵時刻,竟由年青人自發擔起重任,一方面令人看到政府團隊繼續進退失據,同時也看到我們的公民社會真的日趨成熟,市民自發做事的行動力愈來愈強大。

因雨傘運動而成立的「香港民主宣傳小組」約有四十人,有學生也有在職人士,逢星期日會沿地鐵路線,先從民生議題切入,再跟街坊談雨傘運動,他說這場運動令香港人也有一個共同話題,先從民生的事談起,較容易得到街坊共鳴,有了對話空間,再繼續談民主制度,便可更了解大家不同的看法。

不過,就算能打開話匣子談民主,一涉及佔領帶來的現實問題,落區的朋友便要學習處理更專業的情緒管理技巧,好像大專政改關注組專攻的旺角區,曾經遇到一位受堵路而影響生計的貨車司機,他說每天因塞車要花多個多兩個小時出入,令他的睡眠時間不足,因此對佔領活動極度憤怒。面對這些迎面而來的怒火,組員會選擇先給他駡得狗血淋頭,讓他消消氣之後,再不停說對不起,希望他明白堵路背後的因由。雖然未必能即時說服這司機,但他們也希望爭取真普選的誠意也令受影響的人有所領悟。

大專政改關注組的成員家訪前有簡介會,會先接受初步的家訪訓練,又預備好道歉信逐家逐戶派送,希望讓居民或商戶也感受到佔領區內市民的忍辱負重。不過,看來是單向而吃力不討好的自發工作,竟然換來對旺角區深入了解的驚人發現,參與家訪的成員親眼目睹了區內的劏房如何不堪和不義,百多呎小房間的租金已上升至月租四千多元!

所以,當跟不支持佔領的市民談到下一代,這些根深蒂固的民生議題,又會令這些通常較年長的朋友產生共鳴,雖然他仍然對改變中央立場有極強的無力感,但至少,也誠實地分享了其實自己也為下一代的生存而擔憂。

街坊工友服務處,更在金鐘佔領區內設立「由得你up」講台及「傾計隊」,組織佔領群眾走入社區,包括荃灣、葵青及天水圍等收集居民對雨傘運動的意見,然後將有關意見在金鐘佔領區張貼,希望加強佔領區內外市民互動,很有趣。

亞進說,他落區觀察到的民情大概跟較早前理工大學做的調查相約,百分之三十市民支持佔領、百分之三十市民反對,而百分之四十是沒有意見的。支持的以年青人為主,反對的則較多是年長尤其超過五十歲的人,他們追求的是穩定,也可說是保護自己既得利益,但也其實同時為下一代擔心前景。因此亞進認為,應該更進一步把民主及民生的關連讓更多市民認識,光靠佔領不能說服更多人支持真正的普選制度。

昨晚參與分享會發言的兩位女士,有用「民主鬥士」來形容阿美,說佔領的市民也有人收錢,繼續堵路直接影響民生,質疑有180萬人簽名反對佔中,為何佔領的人不「少數服從多數」,有關說法由張達明教授回應,他說民主不是只停留在「少數服從多數」這簡單觀念,優質的民主制度是讓每個人也有同等的機會去爭取權利,而在爭取過程中,亦同時體現尊重差異的氣量和空間。他很感謝這兩位女士願意出席「多方民間平台」籌辦的分享會,讓不同的聲音也有機會發表,促進更多角度的思考和討論。

不過,在其中一位女士發言之後,有另一位市民以「你睇多啲新聞先喇!」批評她,這女士即刻發怒還撃,我們一班發起人立即遏止爭執,把焦點交回台上,很快杜絕了衝突事件。

一個多元的社會,原來就是有不同的聲音,雨傘運動最後如何表面上終結,也阻不了這運動帶來的深化改變,但變出來的是更昇華的尊重差異空間、更有質素的公民社會,抑或倒退至完全不懂處理矛盾衝突,事事拳頭先行的蠻荒年代?分享會收集了不少「民主運動走進社區」的建議,會看看如何連結地區組織的力量付諸實行。

趁今天香港仍是文明的城市,我們一起努力向正面進發吧!

icon2

(原載於《主場博客》,2014-11-15,蒙作者允許轉載)
公民社會聯合行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0089920198104/300792476794515/?notif_t=lik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