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祥學生眼睛,你會有新發現

banner01

開學伊始,學生在睡眠惺忪的狀態下回校。首星期的開學事務日,凝望安坐課室內學生疲憊的眼神不乏靈動的光采。有興奮於新班別,有歡愉與舊相識。有忙於整理簇新的教科書,有煩於收拾皺摺的舊筆記……

這星期師生最大的活動在於收發通告、交收費用、點算人數、設計壁報、選舉班會,不一而足。然而在煩瑣事務的背後,只要我們心思寧靜於勞碌之外,不難看到學生點點需要。

「允行,為何不交回通告簽署? 」(大家素未謀面,認識不深,班主任往往先溫婉詢問而非貿然責難,性格堅剛者除外!)

「……」允行囁嚅。

「允行,父母不在家嗎? 」 (先將責任歸咎於學生以外,避免在防衛機制下閉上對話之路。)

「嗯。」允行微微點頭。

「那誰人照顧你? 燒飯? 洗衣服? 」 (關懷學生需要是老師首要之職,我能否收齊通告以應付學校問責反而是其次。)

「我自己會燒飯! 」允行堅定的望著班主任。

「允行很棒啊! 父母要在晚間工作嗎? 」

「不是,爸爸入了醫院,媽媽仍在國內……」允行低頭地呢喃。

看著眼前幼小的身軀,不安、擔心、迷惘、害怕、困擾、靦腆、崛強,驀然從他的神態中顯現出來。允行勇敢的傾訴,難道我們不可以放下繁瑣的俗務,一心一意地聆聽那些微弱的心靈呼喚嗎?

學校是傳授課程的地方,那麼課程 (curriculum) 是甚麼? 筆者傾向認定課程為經驗。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經歷的一切 (有計劃或無意,有預期或無預計) 的經驗 (李子建、黃顯華,1994, 1966; 黃政傑,1991) 。在這經驗下,師生著意於考試課程 / 課程綱要 (syllabus) ,應試策略,同時也在師生互動中學會學校的價值觀與態度。後者所屬的隱蔽課程 (hidden curriculum) 雖然無法有客觀的評估數據,但學生在關懷與支持下成長,他們所學會的待人處事態度,對人、事、物所抱持的看法,在同理心的感應下所泛起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不亦是重要的課程嗎?

目下香港教育界工具理性思維抬頭,課程被壓縮成應試學習,老師口誦至言,學生咀嚼英華。一切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屢被忽略,時間表內不被重視的科目皆被扭曲。學習彷彿就只是一大堆練習、試題、工作紙。課堂課後的補課中的操練,操練、再操練便成為學習唯一的生態。難道就是教育全部? 是老師的唯一的天職?

人文思維重視的是人,視人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人各方面的能力與賦性。評核成績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課程內容部份的反映,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生活體驗、處事態度、待人接物等也應該得到老師以至學校的關注。因為我城需要的人才應該要德智兼備,學會尊重、守時、體諒、欣賞他人應該是課程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昔日孔子欣賞粗豪的子路,善誘好學的顏回,接納傲慢的子貢,孔子種種言行身教 (隱蔽課程),與傳授六藝 (顯性課程) 是樣受到重視的。夫子耶穌在講授天國之道 (課程內容) ,釋經講理之際,不無看到聽眾的需要: 五餅二魚以裹腹; 驅鬼以靖心靈; 治病以除困擾。接納妓女以脫罪網,欣賞稅吏以顯襟懷。那就讓我們在開學之際,細細端詳每位學生的眼睛,或許你會發掘有比提昇合格率更有需要的事情出現。

 

參考資料:
李子建、黃顯華 (1994, 1996) 。《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政傑 (1991) 。《課程設計》。臺北: 東華書局。

 

 

 

 

ic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