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在iQuest上中山大學講師楊硯的《廣場舞的是是非非——公共空間意識的初體驗》一文引發我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爲何中國人缺乏公共空間意識?原因是否可歸結於中國的城市規劃并未有公共空間的傳統?這又反映出了怎樣的宗教、政治與社會文化根源?公共空間又是曾幾何時、藉由怎樣的契機成爲中國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在當今中國的環境下國民應該如何合理與恰當地運用公共空間賦予的自由?
廣場(拉丁語:platea;希臘語:πλατεία,原意爲寬闊、平坦的馬路)指的是城市中心由建築物圍和而成的一個廣闊、平坦的露天空間。它提供民衆聚集的地方,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場所,因而也是構成城市空間最重要的元素。廣場起源於古希臘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Ἀγορά),即城邦自由制古希臘各城市中的市集以及後來發展出的經濟、社交與文化的中心。古羅馬時期,阿哥拉一詞則被廣場(拉丁文:forum)替代,是古羅馬自由民聚集進行商業交易和談論政治、哲學的露天場所。在現代網絡用語中,”forum”一詞也是網絡論壇的意思。若是說網絡論壇爲網民們提供了自由表達思想和交流的虛擬平臺,那麽古羅馬時期的廣場則爲古羅馬自由民提供了自由發表、討論和交流的公共集會場所。
中世紀時期,城市居住環境密集,但在一些重要建築,比如教堂或宮殿前,會有一片空地,它們一般位於城牆包圍的城市中心,提供給政治或宗教等重要儀式使用的場所。根據功能不同,中世紀的廣場包括教堂廣場或市集廣場等。文藝復興以降,藝術家運用各種視覺手法更加精心的設計出各樣廣場。在功能上,廣場仍然承載了早期的市集和公共集會場所的功能,根據功能不同,廣場主要類型又可分爲市政廳廣場、皇宮廣場、官邸廣場或是行刑廣場等。在廣場中通常會設有一些銅像、雕塑、紀念碑或噴泉等。現代西方的廣場功能包括提供市民散步休息,或是舉行政治、宗教儀式活動,以及示威遊行的場所,甚至是開演唱會或跳蚤市場等活動的地方。
研究中國古城平面圖,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城市佈局中是沒有廣場的。以始建於公元582年的隋唐長安城爲例,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占地八十多平方公里。整個城市以街道劃分,形成網格狀,城市由位於城市北端的皇城和宮城,位於城市東西兩端的東市、西市,和東南角的曲池,以及其他行政機構、寺院與住宅等所構成。儘管東西兩市是出售各種日常用品的商店、飯店、藥店和當鋪等的場所,但兩市是位於牆内的空間,并非敞開的公共空間,因而它們并沒有讓人們舉行集會、發表政治意見的功能,而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城市佈局也未出現過提供類似活動的場所。中國都城規範地佈局在網格模式中,規劃者應是嚴格遵守了統治者的意圖。確切地說,他們的任務是設計城市的私人空間,而不包括那些在歐洲政治與宗教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公共廣場,從而爲統治者製造一個穩定、有序與可控的城市結構。
時至17世紀下半葉,耶穌會在中國都城北京建造了第一座天主教堂——北京宣武門天主堂(南堂)。建堂初始,耶穌會士就決定用中式的庭院代替歐式的教堂廣場,即由四面圍牆,而非教堂周邊的建築物圍合的大片露天空間。衹有越過圍牆望見巴洛克式的教堂高高的外立面以及其上裝飾的十字架等宗教標志,人們才能辨識出這是一座天主教堂。早期的耶穌會南堂立面圖顯示,庭院由模仿法國巴洛克式花園中修葺整齊的幾何形植物所裝點,入口處甚至立有牌坊。明清時期,中國的基督教教堂無一不擯棄了歐洲敞開式的教堂廣場,而采用封閉圍合的空間,四面圍牆將教堂廣場的公共空間封閉成相對私密的空間,從而使其融入中國封閉而嚴密的網絡模式的城市佈局中。雖然在這片隸屬教會資產的土地上仍然可以舉行宗教活動,比如宗教列隊儀式(Procession),但它已失去歐洲教堂廣場的公共空間屬性。早期明清帝王對耶穌會態度寬容,但他們對陌生的、難以掌控的公共空間一定心存畏懼。
雖然缺乏公共空間的傳統,但今天位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則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明清时期的天安門廣場包括從天安門到北京皇城正南門(其原址爲今天毛主席紀念堂)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了占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廣場。然而,那時的天安門廣場不僅不是一個公共空間,反而是中央最重要的衙門所在地,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學生雲集天安門,由此發起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的示威遊行運動。天安門作爲遊行隊伍的起點,成爲這場著名的五四運動的重要標志。
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成,天安門廣場才作爲公共空間登上歷史舞臺。開國大典前期,天安門至前門之間一直以來存在的房屋被拆除,從此,傳統的中國城市佈局中才引入了歐洲城市佈局的元素——廣場。1949年10月1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后,天安門廣場作爲大型國家慶典的舉辦場所,越來越凸顯其國家政治權利中心的象徵地位。廣場具有相對圍合與廣闊的露天公共空間的特點,它一方面爲民衆提供自由表達聲音的場所,但也會導致廣場上人數密集且不便疏散。鑒于1989天安門廣場的六四運動,此后,在中國,廣場愈發無法真正行使其公共空間的功能;而一些”恐怖分子”卻藉機利用,反使廣場成爲他人和國家安全隱患之地。今天天安門廣場上的警察數量應該也是世界之最。
公共空間涉及個人與他人、團體間、及其與國家的複雜關係。各方都應共同擔負保證廣場安全與自由屬性的責任。其中的各種張力和制約需要真理的引導,相互尊重的交流和基於愛的包容。唯有此,公共空間下的各方的權益才能有效得到維護。
圖片說明:
1.Athenian Agora(雅典廣場),A.D. 150.
2.The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聖母無染原罪堂,又名宣武門天主堂或南堂)
3.Tiananmen Square(天安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