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爭氣》開畫第一周

banner01

《爭氣》打破了香港寫實紀錄電影開畫首周的票房紀錄。

這一周,我的心情卻異常平靜。

最近許多朋友問:「在五年間,毛衣廠終能收支平衡,電影和兩齣音樂劇叫好叫座,你把經營L plus H的故事也編寫成書了,這些日子是否亢奮得睡不着?」

「我覺得沒什麼,就好像打完幾場仗後,很想看看書,思考下一個『旅程』。」

朋友覺得我的答案很「行貨」,帶着懷疑追問:「電影好評如潮,很多人都備受感動,該很興奮吧?」

「我當然開心,你沒看到我在電影首映禮,破天荒穿了一雙十二釐米的高跟鞋嗎?呵呵呵……」

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項目都源自一個願景,所以在「盤古初開」時,已在展望終結的情景,然後才大膽走出第一步,把它具體實踐。現在結局出現了,不但與願景相差不遠,甚至超出了期望,那肯定是振奮的,但並非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位從事創投基金的朋友說:「是的!我們投資的公司,在正式上市當天,旁人最是亢奮,但創辦人往往都相對平靜,因為早在公司上市前,他們已歷盡無數失敗挫折和情緒波動,最難過的都熬過了,上市那天只是預見的成果。」

對我來說,每個項目的亢奮,早已在策劃和籌備的前期出現,過五關斬六將時的每一個里程碑,都像結局般扣人心弦:

「找到第一桶金:十萬元!」

「物色到有心有力的導師,樂意加入團隊。」

「落實了幾位理念接近的校長。」

「奧斯卡得獎導演終於首肯,把珍貴的生命蛻變攝錄下來。」

「劉德華先生不單為戲名題字,還全方位支持和推介《爭氣》。」

每次衝破一小難關,都換來團隊的喝采:「又下一城!」

「只要定位正確,果然就有許多天兵天將來幫我們。」

我喜歡策劃階段那種創作的享受:構思藍圖,計劃策略,建立團隊……一步一步地從零開始,化不可能為可能。創業階段的小勝利往往是一個大震撼,打通一道門之後,發現會有十道門等着打開。那些日子每天腎上腺素激增,士氣高昂。朋友總愛問:「為甚麼你的電郵在深夜發出,第二天大清早又看到你活躍於臉書中?到底你一天睡多久?」

過程的中後期,是製作和執行階段,講求耐力、毅力、承擔。團隊磨合、品質要求、人事紛爭等問題湧現,容易令人在紛擾中偏離航道,迷失方向。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為何而做?」

只有時刻回想項目願景,才能在這顆指南星的導航下,尋回標竿,繼續往前跑。

再說下去,我們終極使命,是social impact:音樂劇的排練過程能改變參與者的生命,而電影呈現這些生命蛻變後,可以影響廣泛觀眾的生命。

表演出色、電影成功,就更要回到使命。使命稍為抓得不緊,很容易被觀眾的掌聲沖昏頭腦。

上周在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的晚宴上,我和楊紫燁導演分享電影製作的趣事。答問環節時,鄭慕智先生拋出一個大提問:「有甚麼可以推動你如此投入社企工廠和年輕人工作?」

主持人文灼非先生限時兩分鐘,那我只好單刀直入:「一個人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其價值體系。有些人的價值觀來自無厘頭文化,有些來自現實的賺錢享受文化。

「作為一個基督徒,我的價值體系必然以信仰為根基。梁錦松先生剛才於演說結尾時,引述聖經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這句話正是我每天給自己的提醒,特別是最後兩句話,知易行難。

「十年前,我哪會想過做社企?那時候還未出現這個概念。我做夢都沒想過做工廠、辦音樂劇、搞電影。但我最終的使命是運用專業技能,推動有意義的社會項目,創造社會價值。當我能謙卑地與神同行──每走一步,就是一個驚喜,每天總比前天更精采。」

當項目的結局達成當初的願景,成就了使命,心境反而會像我現在這麼寧靜安穩。每一個終點是另一個旅程的起點,且看神帶領我到下一站,會是怎麼樣的新天地。

 

e59c96-e5afabe59ca8e3808ae788ade6b0a3e3808be9968be795abe7acace4b880e591a8-oct-23-2014

(原載《信報》,〈故事人生〉副刊,2014-10-23,獲作者同意轉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