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的公民抗命運動逐步啟動,被稱為「去飲」。利用這詞語來形容公民抗命適合嗎?
表面來看,這用詞實在不太恰當。在日常生活中,「去飲」有參加喜慶宴會的意思。公民抗命並不是一件喜慶的事。如果社會情況不是十分敗壞,誰會願意去參與公民抗命行動?因此,公民抗命被形容為「去飲」是否有些輕佻?
但是,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發起人及支持者當中,有不少都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從耶穌事迹的角度來看,把公民抗命形容為「去飲」又能否被視為合情合理?
耶穌用了大概三年時間廣傳福音。他的言行充滿了愛、和平、正義,令到很多人受到感動而跟隨他。因此,當權者害怕耶穌,要把他處死。
當他知道死亡將近時,耶穌就「去飲」,與他的門徒舉行猶太人逾越節晚宴。那時候,耶穌分別拿起麵餅及酒杯,說這是他為赦免世人的罪而犧牲的身體及傾流的血。他又去到一個山腳祈禱,內心充滿恐懼地懇求天父不要把「苦難之杯」交給他。他最後接受了上天的旨意,受難在十字架上。基督徒相信,他光榮地戰勝死亡而復活了,因而把世人從罪惡中拯救起來。沒有苦難的「去飲」,就沒有光榮的救贖。
從耶穌的事迹來看,把公民抗命形容為「去飲」其實是合適的。現在大家被邀請「去飲」的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喜宴。相反,這是一餐有恐懼、有犧牲、有苦難的宴會。這宴會的「酒」是沒有人想飲的,不過為了良知、公義,總是有人願意去把這「苦難之杯」吞下去。但是,這份苦難亦為香港帶來希望,因為喚醒了的良知會把一切照亮,使正義有機會光榮地復活。
當然,現實因素令到我們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現今的香港「去飲」。我是其中一個:仔細老婆嫩加上一個患重病的母親使我慚愧地沒勇氣「去飲」。所以,我不會亦沒有資格去鼓勵任何人「去飲」。但不「赴宴」的,亦有責任用自己的方式,與有勇氣接受「苦難之杯」的人並肩作戰。
至於能夠「去飲」的人,天主教彌撒內有這一句用來形容一起共享耶穌的除免世罪「苦宴」的信徒:「來赴宴的人,是有福的。」同樣,「赴宴者」的那份正義及對未來的希望,已使他們(甚至我們)成為「有福」的人。
向「有福的人」致敬、致謝。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