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之問:永恆、愛、性、快樂》── 中譯本序

zhongjizhiwen-banner

俄國大詩人涅克拉索夫有一部長詩,題作:「在俄羅斯,誰能快樂?」假如我們把這個問題換成:「在世界上,誰能快樂?」你會怎樣回答?

我想,你多半不會選擇「總統」、「總理」作為答案,因為你知道他們責任太大,壓力太大;你也不一定選擇「王子」、「公主」,因為你可能看過《王子與貧兒》 、《羅馬假日》 ;你還不一定選擇「富翁」、「富婆」,因為你可以想見,他們面對豐盛宴席時的快樂,常常不如乞丐手握半隻雞腿時的快樂,而且,快樂是一種心境,絕不是誰買誰有、隨買隨有的。

也許,「哈佛大學的學生」是一個不錯的答案——他們擁有全世界的老弱病殘們羨慕嚮往的活力、體能、智力、青春,他們實現了全世界的中小學生遙不可及的人生美夢,他們在全世界最有名又最有錢的大學裡,享受著最優越又最開放的教育條件,他們還擁有輕鬆獲得美好職業的遠大前程……

然而,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一位心理醫生,即本書的作者卻告訴我們:哈佛大學的學生們多半都說,他們「不快樂」!

當然,你不一定關心那些「天之驕子」是否快樂。但是,你卻無法回避這個問題:你是否快樂?你也許還有興趣知道:人為何常常不快樂?怎樣才能快樂?

在這本書裡同你討論這些問題的,不單有一位哈佛教授,而且還有兩位可以當哈佛教授的老師、被無數哈佛教授欽佩不已的人物,影響了20世紀人類思想而且還將持續影響以後的人類思想的大人物——S.佛洛伊德和C.S.路易士。

S.佛洛伊德是同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但卻比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更加出名、更加引起轟動的科學家。事實上,他的學說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變好變壞,姑且不論),因為他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常見的「精神分析」一詞是一種誤譯,因為psyche不是spirit,「心理」不是「精神」)理論,影響了從醫學到文學,從教育到倫理的各大領域中對人類行為的解釋,甚至成了20世紀「性解放」的理論基礎。

C.S.路易士不但是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多年授課「座無虛席」的教授,而且是作品長年暢銷又風靡銀幕的兒童文學和科幻小說作家,不但是熱情洋溢的詩人和成就非凡的學者,而且是深受歡迎的演說家和通俗易懂的神學家。如果說佛洛伊德是人類天才中因標新立異而驚世駭俗的「另類人物」,那麼,C.S.路易士就是人類天才中因睿智敏銳而洞察人生的「良師益友」。事實上,路易士機智而又親切的人生分析所依靠的,是在兩千年前開始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基督事件。當然,對個人來說,這種改變在此生此世本質上是「靈性」的或「屬靈」的(即比「心理」更高的層次,即「精神」的),不過,對人類來說,這種改變在兩千年中確實帶來了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巨大改變,從醫學到文學、從教育到倫理、從政治到經濟、從性關係到婚姻家庭……無一例外。

就此而言,如果說佛洛伊德依靠的是對人的(特別是性的)心理的分析,那麼,路易士依靠的就是對神的(特別是基督的)啟示的領悟。

然而,讀者要知道,這兩位大師在此同你討論的,絕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快樂?」而且還有與之緊密相關的一連串問題——請你馬上翻看一下本書的「目錄」 ——

zhongjizhiwen第一部分:
第一章 兩位主角——佛洛伊德與C.S.路易士的生平;
第二章 造物者——宇宙中可有神的存在?
第三章 良知——宇宙中存在道德律嗎?
第四章 峰迴路轉——哪一條路通向真?!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快樂——生命中最大的歡樂之源是什麼?
第六章 性——追求享樂是唯一的目的?
第七章 愛——所有的愛都是性的昇華?
第八章 痛苦——人生的苦難如何解決?
第九章 死亡——死亡是我們的命數嗎?

翻看之後,請你想一想:其中有哪一個問題不重要,哪一個問題不是「終極之問」呢?

這本書的一個獨特之處是,這兩位大師在這些問題上曾經完全一致,後來又截然相反——二人的一致,不單指兩人都曾患有憂鬱症,都曾分析過自己幼時的性心理(一位曾愛慕年輕的母親而嫉妒年老的父親,另一位曾對美麗的女教師心存非份之想),都曾經歷過喪親之痛和疾病折磨,都曾經歷過遭人嫉恨而不得志的處境……更是指兩人都曾抱有類似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曾對「終極之問」和「快樂」問題有類似的答案,都曾是堅定的無神論者,都曾對神抱有「質疑」或「對抗」的態度。二人的相反,指的是佛氏直到人生的終結,都抱持早年的理論,而路氏則在人生的中途,就幡然悔悟而皈信基督,從此,二人對本書「目錄」中所有的重大問題,都有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佛洛伊德至少在其著述中依然故我,而路易士則在著作和生活中都拋棄舊我,儼然新生!

你可以想見,這樣兩位觀點截然相反,但卻是同樣學富五車、思想深邃,雄辯滔滔的大師,在有關宇宙人生的這些重大問題上,唇槍舌劍、同台交鋒,若能有幸坐在台下觀戰,該是何等精彩!感謝尼科利教授,他運用他在哈佛大學講授這門「對比研究」課程三十年的經驗和資料,在此書中搭建了這樣一個辯論比賽的平台,從天上(或陰間?)請回了兩位元大師登台,順序發言,彼此辯難,從而使我和讀者們真的有幸得以聆聽這些要言宏論,不只一時痛快,而且終生受益!

這本書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這兩位大師的個人生活——從他們的憂鬱症到性心理,從他們的幼年遭遇到婚姻關係,從他們的親友同事到學術生涯,從他們身體的病痛到臨死的情形……都圍繞著「目錄」列舉的重大問題,得到了彼此對照的一一展示。

你也可以想見,當某些理論家、文學家宣揚一套理念,卻有意無意地按照另一套理念生活之時,倘若不是因為心口不一,那麼,就可能是因為那套理念很難實行或不合實際。因此,瞭解佛洛伊德和路易士的生活,對於判斷二人的理念孰是孰非會大有助益!我們又得感謝尼科利教授,他收羅並研究了這兩位大師的諸多傳記,特別是最能反映其真實生活的私人書信,在此書中展現了弗氏和路氏鮮活真實的音容笑貌、心路歷程,從而使我和讀者們不難判斷,這兩位都曾飽經人生磨難(也許路氏更多,因為他不僅在「人生三大不幸」——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中比弗氏多經歷了一項,而且還多了一項最可怕的經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殺中經歷了自己的受傷和戰友的死亡)的大師,哪一位更加「快樂」,哪一位的理念更加真實、可信,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行。

我多年來曾對讀者和學生宣揚說:在印刷垃圾氾濫的今天 ,「開卷有益」成了謊言,「讀書人」先要做「選書人」。現在我的確可以說:這一本書的確是「開卷有益」;感謝譯者為我們譯了這本書,出版者為我們選了這本書,因為不管你是不是讀書人,讀這本書不但真有趣,而且真有益!

 

 

何光滬

1950年9月生於貴州貴陽。幼年家境貧寒,不到17歲時,在「文革」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之前,即到邊遠山區任民辦小學教師。18歲上山下鄉務農,後返城。20歲時在「疏散」運動中又被迫到川湘黔三省交界山區務農,後任民辦小學教師。23歲返城任中學代課教師。1977年底中國恢復高考,1978年考入貴陽師範學院學習,1979年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2年在宗教系基督教專業獲哲學碩士,1989年在宗教學專業獲哲學博士,並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直到2001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任教至今。曾在美國哈佛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丹麥奧爾胡斯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研究員或客座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