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盼望:在黑暗中尋找我們的使命

banner01

「不再是奴隸,而是高過奴隸,是親愛的弟兄;對我確實如此,何況對你呢!無論在肉身或在主裡更是如此。」(門一16,《和合本修訂版》下同)

近日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面對時局的混亂、指鹿為馬的論述及破壞香港核心價值的行為時,都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貧窮的問題與政局的問題既不能分割,所以我們同樣面對相同的問題。無論政治或貧窮人,都像活在一個夾縫中,看不見很大的盼望。與友人分享時,大都對香港現時的處境心存極大的憂 慮,最常問我的問題是,聖經有甚麼盼望與安慰可以回應這樣的時代呢?

他們都問對了問題,首先盼望真的不在世界或從世人而來。如果我們把眼睛定睛在他們的言行,我們必定會失望。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必須緊記一個重要的真理,就是我們既是活在世界,但又不屬世界。我們要誠實又認真的面對這黑暗的世代,對不公義的事不可視若無睹,彷彿活在另一個世界般。但同時,我們必須緊記我們有另一個身份,「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腓三20)我們仍活在世界,是帶著另一世界的身份來活出使命與見證。意思是,我們既要面對這世代的黑暗,但不被這世代所支配, 更進一步的是,要在黑暗中尋找我們的使命。

當我們讀聖經時,我們不要忘記,聖經作者都是面對一個 極大張力的處境中,當時的羅馬政權、經濟制度及希羅文化都對聖經的教導帶來極大的衝擊。其中奴隸制度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面對這麼宏大的 制度及根深柢固的價值,基督教的價值同樣都只是活在夾縫中。當保羅邀請腓利門要看阿尼西謀「不再是奴隸,而是高過奴隸,是親愛的弟兄;對我確實如此,何況對你呢!無論在肉身或在主裡更是如此。」是憑著夾縫中的盼望而說的。保羅絕不是因為看見現實有可能而說的,而是因著信與愛才存有如此的盼望。

黑暗是事實,但不致令我們絕望,因為我們有天上的身份,以致我們仍可以在這世代帶著使命而活。面對資本主義,我們尋找仍可服事貧窮人的機會。面對政局,無論政制如何發展,我們必須堅守我們共同的價值,並一同實踐在這黑暗世代中的使命。

 

icon

 

葉漢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新約研究。從事中學教育工作13年,先後於港大修畢經濟學學士及碩士課程、教育文憑、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及道學碩士。2009年與新福同工合作創立關懷貧窮學校並擔任創校義務校長,在中學、教會及私人機構推動關懷貧窮課程,建立長遠關懷貧窮價值。同時亦常到不同教會及學校分享講座,以推動關懷文化及反思在資本主義下,基督徒及教師的時代使命。已婚,育有兩個人見人愛的仔仔。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