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議會政治

宗教信仰與議會政治banner bg

在立法會選舉中,傳媒總是把焦點集中在誰支持誰、泛民與建制派誰會多得議席上。一般來說,這反映了一種當今政治文化的派系之爭,以及人脈關係在政治角力中的重要性,參政理念在選舉中往往只是淪為陪襯的綠葉。我很憂心這情況會繼續惡化,特別是不少基督徒也抱持這種心態,實非香港之福。我真心希望這次的立法會選舉會給予廣大市民一個不一樣的選擇,期望市民特別是基督徒能擁抱一股清流,有機會表達對某一特定參政理念的認同,不停留於單單表達對某一特定候選人的支持,而是表達他們和候選人共同對某一特定參政理念的認同。

多元的議會文化可以有也應該有宗教聲音。在充滿衝突張力的議會政治中,宗教可以為更應該為弱勢社群發聲。道成肉身的基督信仰更必須深入民間,以人為本、造福社群。「行公義、好憐憫」固然必須謙卑聆聽、熱誠服務,「是其是,非其非」更不應流於謾罵誣蔑、權鬥黨爭。

宗教信仰與議會政治icon bg為什麼公共空間可以有也應該有宗教的聲音呢?福音信仰為什麼要積極爭取在公共空間發言呢?我想至少可以有下列幾個理由:

一、 因為上帝既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並一切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主」,祂自然是所有空間(包括公共空間)和一切價值(包括公共價值)的主。信仰在公共空間發聲,就是宣告上帝是掌管一切歷史,審視所有生命的永活主宰。

二、 因為道既成了肉身,住在眾人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就會尋求在人生命的各層次,包括公共生活、言論、行為等展現出來。

三、 因為福音的核心不僅要求我們愛上帝,也要求我們愛眾人,就是愛我們四周的鄰舍。

四、 因為福音信仰如果不深入公共空間,不植入公共價值,便會與現代生活脫節,並任由人性繼續被世俗價值觀所踐踏和扭曲。

五、 因為在公共空間發聲,是自由民主社會中每一個市民的權利。自由民主社會透過一人一票,讓個別的聲音(當然也包括信仰聲音),同受重視,同獲法律的保障,體現自由民主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的平等發言權。

六、 因為福音信仰有助於提高公共論壇和公共論述的素質,不至於為充斥公共空間的ME-ism和WE-ism的聲音和價值所淹沒,即自我主義,市場主導的個人經濟利益,狹窄而排他的族群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等。

從事跨文化、跨科際和跨宗教對話二十餘年,我深深體會到溝通和對話的艱難,尤其在一個自我主義高漲,自我利益為先的時代。我同時也深刻感受到宗教傳統對生命意義和核心價值建塑的重要性,尤其在一個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香港社會。

「當彼岸的光黯淡,此岸的黑暗便被奉為無限的光明。」這一警語何等真確。香港社會近年所湧現的各種亂局怪象確實令人極為憂心,如政治領袖的誠信危機,中港兩地人民的矛盾衝突,社會貧富兩極化,教育商品化,大學向權貴獻媚,青少年人對體制和傳統的極度不滿和不信任等。電視劇集簡單一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引起了無數市民的共鳴。

城市興亡,教會有責。公共政策的協商以及公共價值的建立,信徒有責。福音信仰參與公共價值的建立並不是要建立有如中世紀的基督教王國(Christendom),而是相信福音的光應當照在人前,福音的燈應該放在燈臺上。

在一個誠信低落、民怨沸騰的社會中,我深深期盼福音信仰的關注和參與可以給予香港市民「不一樣的更佳選擇」!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