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羅德島州 (Rhode Island) 新州長為了政治正確並進一步推動政教分離,在州議會大廈的傳統亮燈儀式中把聖誕樹改稱為“假日樹”(holiday tree),他的決定引來數千市民的強烈抗議。[1] 為了避免今年再次發生有如去年那樣煞風景的大混亂,州長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亮燈儀式前30分鐘才發表文告通知大眾。[2] 極具諷刺的是,羅德島州天主教徒的百分比竟高踞全國首位。[3]
無獨有偶,瑞典學校校長今年接獲教育部的通知,雖然學校仍然必須依照教育課程帶領學生參加將臨期和聖誕的崇拜,但崇拜中卻不可以提及耶穌的名字,也不可以有祈禱、祝福或信仰的宣稱等。[4]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被學校拒絕在聖誕扮演中的天使角色,因為“天使與瑞典的聖誕無關”。小女孩之後要求扮演嬰孩耶穌學校也同樣被拒絕,仍然是因為“耶穌與瑞典的聖誕無關”。[5]
原來聖誕世俗化不僅是市場經濟的結果,政治和教育也趕上來加一把勁。
我經常聽到朋友在過節時說,“沒什麼,不過就是多一天的假日吧了。”或甚至抱怨說,“現在每個節日都差不多一樣,沒有什麼過節的特別氣氛,不過就是吃吃喝喝,鬧著玩,或是出外旅行吧。”
當然不是有了聖誕樹就有聖誕,不是有了天使或嬰孩耶穌的扮演就有聖誕。今日年終晚會化的聖誕、高度商業化的聖誕,和羅德島州、瑞典的“去宗教化”的聖誕相比,恐怕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後者不過是再加上多元文化的濃厚政治正確色彩。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後現代的Christmas確實可以是Xmas,Ymas,或Zmas,喜歡什麼,就代入什麼。[6] 真是一個Christmas,各自表述,各自各精彩。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後現代的話,為什麼不所有的假日也喜歡什麼,就代入什麼?如果我們真的貫徹政治正確的話,為什麼不個個節日,各自表述,各自各精彩呢?
如果父母都可以化為“家長一”、“家長二”,為什麼不索性把所有節日都叫做“假日一”、“假日二”、“假日三”、“假日四”呢?
後現代的政治正確掏空了符號的所有內容,卻不幸付上了意義隱蝕和幻滅的沈重代價。
假日對今天的許多人來說,不過只是一個“非工作日”,或“休閒日”或“旅遊日”,一個很個人化的“自己愛幹嘛就幹嘛的日子”。但假日(holiday)原是聖日,是holy day,是諸日中分別為聖的一天,為著要整個社群紀念某一個特殊意義而設立的日子。[7]
聖誕,究竟對我們的社群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今年這個聖誕,對你對我來說,是否又只是一個沒有聖誕的假日,或是沒有耶穌的聖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