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學文憑試 (DSE) 已經放榜,中國語文科再次被稱為「死亡之卷」,學生惶惶而悔恨,家長沖沖而抱怨。社會輿論在聲討中文科的時候,我們誠宜回歸理性,了解中文學的本質然後構思解決方法。
在DSE學制下,香港各大學招生最低標準包括: 中文及英文必須考獲3級,數學和通識2級。然而,中、英文考獲3級者只過半數考生: 中文科有51.8%; 英文科有52.8% [1]
今年輿論聚焦於中文科達標率下降的情況,彷彿將學生大學夢碎的主因歸咎於中文科。尤有甚者,筆者在回家途中聽聽電台的Phone in節目,有一女士大罵香港教育制度謂: 我的孩子是理科生,根本不應該定中文科為必修的科目,因為孩子將來在大學只會接觸英文而非中文,中文根本是沒有用的科目。強迫理科生學習中文並考獲3級,根本是不公平!
筆者聽她抱怨不斷,忿怒溢於言表,心裡不禁搖頭嘆息。細思她的言論,其理有二。一、中文科不應定為必修科; 二、制度不公平。
筆者年少時,中文科的確不是香港各大學入學的必修科,那時高級程度會考的中文科名稱為「中國語言文學科」,屬選修科之一。然而隨著回歸漸近,香港教育界需要正視國民身份認同的問題,乃於1994年開設預科學生必修科目: 中國語言及文化科。此科屬高級補充程度會考,凡入讀大學者必須考取合格 (E級) 成績。
略述中學學制中文科的發展無非想表達一個訊息,與其抱怨,不如面對! 香港業已回歸,中文科成為大學必修科目已行之二十年,這既符合我城歷史發展的趨勢,也配合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課程發展議會 (2001) 明確指出中學教育必須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希望學生掌握八個學習領域 (key learningarea)[2]以配合現實社會的需要。同文兼且強調,在基礎教育中必須加強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的研習,培養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因此在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指出,中文科必須在兼顧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中,學習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讓學生通過學習中文以提升語文應用、審美、探究、創新的能力 (工具性) ,養成良好的國民質素、認同國民身分、承傳民族文化 (人文性)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1) 。那位女士抱怨理科生不應讀中文科論述的背後,其實是指涉語文的工具性,而漏失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另一方面,若認為理科生必須修讀中文科是不公平的制度,那用同一邏輯思維: 強要文科生學習數學科也是不公平吧。DSE學制由籌備至出台已逾數年,遊戲規則亦清楚明載在各課程文件,在聯招框架內一同應考的學生均一視同仁,焉有不公平之理?
與其抱怨中文科難,不如認真面對。在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已明言,學生要掌握九個學習範疇,廿一個學習目標 / 要點 / 層面, [3]
筆者認為很多學生只著重讀、寫、聽、說,而忽略了其餘的學習範疇,因此不時聽到輿論指摘試卷「太文學」、「太哲學」,質疑者明顯不清楚中文科要學習甚麼! 語文學習是習慣,層層積累,而非一蹴而得。學生以至家長、教師必須從少便培養養好的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素養,如此才能考獲佳績。
註釋:
[1]
必修科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中文 (3級) |
49.8% |
52.3% |
51.8% |
英文 (3級) |
50.1% |
48.8% |
52.8% |
數學 (2級) |
79.7% |
80.8% |
80% |
通識 (2級) |
90.8% |
88.5% |
87.7% |
[2] 八個學習領域是: 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學、藝術教育、體育 (課程發展議會,2001:20) 。
[3]
中國語文學習範疇 |
學習目標 / 要點 / 層面 |
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
1.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2. 能力 (讀、寫、聽、說)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則在潛然默化中進行)3. 策略 (廣度和深度,學會自學能力)4. 興趣、態度、習慣 |
文學 |
1. 欣賞文學之美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3. 提高學習語文能力4. 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
中華文化 |
1. 物質方面 (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技術、名勝古跡等)2. 制度方面 (各種制度、規範,例如: 民俗、禮儀、宗法、姓氏、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3. 精神方面 (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
品德情意 |
1. 個人 (自我尊重、自我節制、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勤奮堅毅、專心致志、積極進取、虛心開放、曠達坦蕩、美化心靈)2. 親屬.師友 (尊重別人、寬大包容、知恩感戴、關懷顧念、謙厚辭讓、重視信諾)3. 團體.國家.世界 (心繫祖國、守法循禮、勇於承擔、公正廉潔、和平共享、仁民愛物) |
思維 |
1. 批判性思考能力2. 創造性思考能力3. 解決問題的能力 |
語文自學 |
1. 能力 (獲取、建構、運用知識)2. 興趣 (樂於學習,加強對語文的認知和理解)3. 態度 (主動、持之以恆)4. 習慣 (隨時觀察、經常閱讀、勤於思考、勤於驗證、質疑問題、摘錄筆記、使用工具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