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門書»對奴隸制度的顛覆

banner03

最近聽說一位我敬愛的牧者女兒公開和耶穌「離婚」,並找尋一些從經濟角度去批判教會的書。這位牧者雖來自小康之家,卻長期牧養眾多基層人士,師母雖多年來身患頑疾,仍忠心耿耿地服事上帝,為何他們唯一的女兒卻對教會有這麼負面的看法呢?更可惜的是,這並非單一的例子,不少年青人(特別是中產背景的)在教會聽不到他們所關心的事情,覺得教會的教導既沉悶亦無聊。年青人容易以人入罪,既然教會是虛偽群體,所以基督教也是虛偽的宗教,無可留戀。面對這個重大挑戰,教牧可以怎樣回應呢?

在華人教會中,聖經的權威毋庸置疑,可惜有時教會的一些聖經教導,卻叫人啼笑皆非。教會更新的第一步,可能是重新細讀那本我們似曾認識的聖經。舉個實例:我母會的兒童主日學中,有一課的主題經文是«腓利門書»,教材指出,保羅寫信的目的是為阿尼西母求情,因為他從主人家逃跑了,還偷了主人的錢(1: 18-19),這個故事教導我們,如果朋友做錯了事,我們因著愛心的緣故,也應為他們求情。

icon在主日學材料中,阿尼西母彷彿只是一個偷了錢的普通僱工,說句對不起就可解決問題,這完全忽略阿尼西母的處境和社會地位。編寫教材的作者是按甚麼原則去釋經?他是否知道羅馬的奴隸制度是一種非人道的制度?保羅在信中並沒有譴責阿尼西母逃走,也沒有說他犯了罪,只是強調腓利門要把所有的債都歸到保羅頭上,這不是因為阿尼西母偷了錢,而是因為按當時的法律,逃走的奴隸是會被處決的。阿尼西母順服保羅的勸告,回到主人身邊,保羅有責任保護阿尼西母,所以他用個人的權威,極力說服腓利門不要傷害阿尼西母。

«腓利門書»的重點,在於保羅要腓利門重新詮釋他和阿尼西母的關係。從前兩人是主人和奴隸的不平等關係,現在兩人成為主內兄弟,做主人的要放棄他在法律上的權利(誰說有法律就一定要執行?),不再堅持他在經濟上和法權上的利益;做僕人的也要放棄過去的恩怨和敵對主人的心態,學習信任主人,出於愛心服事主人,而不是出於勉強。

對於羅馬的奴隸制度,保羅的態度很特別,一方面他沒有鼓吹以政治手段去處理,而當時的處境也不可能有政治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他對這制度作出了徹底的批判,要信徒放棄世俗的價值觀和既得利益,以另類的社會關係去見證神國的現實,以實際的群體生活去見證世人的不義,雖然沒有世俗的政治手段,卻充滿了政治和社會意義。

為何編主日學教材的作者完全忽略«腓利門書»的社會意義?最正面的解釋,可能是他認為不太適合與孩子談奴隸,所以只談孩子可明白的課題。但如果題目不適合,就應另選一段經文;如果要談«腓利門書»,就不應怕和孩子討論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讓孩子想想,今天的香港社會有沒有次等公民?耶穌又會怎樣看待他們?

回到年青人離開教會的問題,主日學教材的釋經只會令年輕人認為聖經的救恩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當他們追求世上的公義時,信仰變成可有可無。然而,真正有問題的不是聖經,而是教會對聖經的解讀。聖經的訊息既超越政治的層次,卻又充滿政治的含意,也許這就是教會老一輩和年青一輩都需要聽的訊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