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者最近逝世,家人為他舉行了傳統葬禮,我曾如此形容這位長者﹕「我和太太逢節日和她相聚,總給她那股溫文爾雅,良善又高貴的氣質吸引,和我母親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的人,我母親強悍、帶點專橫,敢衝敢撞,因讀過書,有時不把夫家看在眼內,幸好有她,才能一力把我們帶到香港,但我太太的婆婆卻相反,字識得不多,溫順,逆來順受,丈夫前前後後有六名妻子,她雖然排行第五,也生下五女兩子。」傳統儀式以避邪為重點,很多忌諱,比如生肖不能相冲,糖包不可帶回家,這種忌諱也不能說全都是迷信,當中也有衛生原因,古時處理屍體的技術不發達,要等後人回來奔喪,也沒有技術讓屍體不腐爛,部分忌諱也只是衛生問題,但城市化後,這些忌諱反而成為獨市生意的招徠之道,把死亡教育從家庭單位完全隔絕,殯儀館顯得愈來愈神秘,是鬼魂的酒店,變了走過場,愈快完成愈好,於是家庭一些成員覺得光是傳統儀式未能表達這位老婆婆的遺愛,於是他們又舉行了一次有基督教背景的追思會。
中國人對於生死教育比較落後,尤其有關死亡,我們是採取逃避的態度,在這方面城市人比農村更加落伍,在大自然裏,很自然的現象包括有蛇蟲鼠蟻,我們都認為是異態——包括死亡,殯儀成為厭惡性行業,每一次進殯儀館就是一次恐懼安息的學習,於是久而久之提起死亡就是大吉利市。死亡本身是如此真實,又是人生必經之路,實在沒有必要避之則吉。
死亡教育,西方比較文明,起碼殯儀館較為人性化,以家庭形式處理,我外母當年到美國探我太太,離開時找不到酒店,她膽大包天敲門求助,有人熱心招呼她過一晚上,早上起來才知道是殯儀館,她非常怕黑,但在殯儀館過夜,她又不怕,這算是奇蹟。
西式追思會 訴安息者故事
鬼魂是一般小朋友理解的死後形態,是東方形式,靈魂是西方的死後存在方法,是基督教的天堂理念折射。
追思夜在會所的房間舉行,有卡拉OK設備,當有詩歌敬拜、有經文分享,最動人是每位親友都分享和老婆婆某一段時間的故事,不同角度,不同視點,讓她的過去更立體,有笑有淚,比如我那天才知道她會偷偷抽煙,為的是怕家人說她不莊重,於是躲在廚房、洗手間,左閃右避,使她優雅的形象良好保存。
我們也許要向西方好好學習死亡不是讓人恐懼的歷程。
結婚行教堂,殯儀辦安息禮,讓我們多一個選擇,因為安息是必經之路,而安息是那麼平靜安詳,有什麼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