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離開住了12個星期的麥理浩復康院病房,回家了。
是的,終於出院了,但不是康復出院,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治療,在醫療器材的輔助下恢復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之後還要每天回來做半晝物理治療,等待神經線長回腿部的肌肉去,直至雙腿不用腳套協助也能走路,才算真正康復。
無論如何,能夠回家休息,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這幾天我心情忐忑,思緒起伏不定。那不是因為我對病房日久生情,而是擔憂在住院的日子建立起來的生活節奏與規律,將來不曉得能否維持,平靜的心境、澄明的思緒、活潑的靈魂,不曉得會否改變。
不知能否維持規律生活
在麥理浩的日子,我每天早睡早起,晚上10時前休息,早上6時半前起牀,有一個多小時安靜地讀聖經和祈禱,然後梳洗和吃早餐,8時30分至11時30分在物理治療室做3個小時的鍛煉,中午12時吃午飯,小休片刻後,1時30分又回到物理治療室,2時30分去職業治療室,直至3時30分下課。全天合共5個小時的治療,當中大部分時間做各種運動,小部分做超聲波和電療。下午5時吃晚飯,6至7時看新聞報道,7時後看書或寫作,然後到病房外繞圈走路半個小時,9時半上牀。
朋友來探病時常說,你臉色很好啊,我的標準回應是,當然啦,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勤做運動,氣色自然好。從大學一年級開始,30年來從未試過這樣健康地生活。
除了身體的運作規律改變,住院的日子還帶來了思想、情緒和心靈深處的變化,我的感覺就像進了修道院,每天都在默想沉思,在探索一些過去因太過忙碌而無法了解的事情。如果朋友問我,有什麼得着?我會說,得着很多,一是原來過去日忙夜忙的事情,有許多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二是原來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正常的;三是原來每天生活裏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四是原來這個社會有許多人比自己不幸,需要關懷。你也許會說,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吧。是的,可是我過去一直看不見。
感謝醫護同事警察
我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東區醫院、瑪麗醫院和麥理浩復康院的各位醫護人員,你們既專業又有愛心的照料,讓我奇蹟一樣地迅速康復。我要感謝每一位在病房外守護着我和家人的警察,你們的全天候保護讓我可以安心靜養。我要感謝親人和朋友們,你們的探望和關懷,是滋潤心靈的良藥。我要感謝公司的同事,你們緊守崗位格外辛勞,讓我可以暫時放下職務。最後,我要感謝我的主診醫生葉永玉教授,你待我像相識多年的朋友,彼此分享家事。我也要感謝周肇平教授,你在百忙中多次抽空來為我量度雙腿神經線的生長進度,給了我許多的鼓勵。
〈劉進圖感言之二十七〉
原載於《明報》,2014- 07-16,港聞A6,蒙作者允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