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在望 緬懷方心讓

banner02

6月24日晚上,我在病房外的走廊如常繞圈練習,每一個圈大約45米,繞了20個圈,用了23分鐘50秒,平均每個圈大約1分11秒,比過去用25分鐘才完成15個圈快了許多,步速跟正常人走路很接近,再進步的空間恐怕不多了,我心裏想,出院的時候快到了。

記得物理治療師曾對我說,長時間臥牀的病人重新學習走路,初時進展緩慢,很倚靠輪椅,經過持續和頻密的鍛煉後,會突飛猛進,不斷看到進步,但到了某個階段,進度便會放慢下來,每天多練幾個小時也分別不大,只是維持着原來的成果,這個時候就應該出院,改當日間病人,定時回來做物理治療,直至徹底康復。

劉進圖:出院在望 緬懷方心讓突飛猛進期已過 步速近如常人

回想5月中到6月中這段日子,確實跟治療師說的很相似,每個星期都看到自己有明顯的進步,從扶着雙拐走路,過幾天便變成單拐,再過幾天變成士的,接着是手拿士的但不沾地,像平常人那樣走路,然後是路程愈走愈長,時間愈走愈快。這許多巨大的變化,濃縮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出現,我自己也感到驚訝。

倘無腳套 腳掌如棉花無知覺

當然,這一切的進步,只是漫長復康路的第一階段旅程,所謂像常人那樣走路,是戴了特製腳套才做得到,假如不戴腳套,莫說走路,站也站立不穩,一雙腳掌就像軟軟的棉花,既無知覺,亦無法活動,必須等到神經線長回小腿和腳掌的肌肉裏,腳踭和腳趾的功能才會逐步恢復,那時便要進入另一階段的密集鍛煉,直至雙腿都不用腳套也可行走,才算真正康復。

方醫生堅持讓病人恢復最大潛能

在麥理浩復康院住了兩個多月,我由衷佩服已故的方心讓醫生,30多年前他當復康會主席的時候,說服政府拿出大口環這塊土地,籌錢興建了這座亞洲最高標準的復康醫院,奠定了讓病人恢復最大潛能的服務理念和制度。一般復康醫院為了追求效率,病人稍稍恢復行動能力便要出院,回家後很快打回原狀,終日倚靠輪椅,麥院每天讓病人操練多個小時,直至病人熟習各種復康鍛煉才離院,雖然較為辛苦,但康復程度更高,效用也更持久。

醫局衡工量值 考驗傳統信念

然而,近年麥理浩復康院在醫管局衡工量值的大潮下,傳統信念屢遭考驗;為什麼治療師對病人比例較其他復康醫院高?為什麼病人平均留院時間比其他復康醫院長?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難以回答,因為病人康復程度較高和較持久是很難量度的,病人數目和住院時間卻很易量化。我不曉得答案和出路在哪裏,但我從自身的經歷中體會到,方心讓醫生的信念是對的,衷心盼望麥院能堅持這個信念,為病友實現最大的潛能。

後記﹕6月29日黃昏,繞20個圈只用了20分15秒。

 

〈劉進圖感言之二十五〉
原載於《明報》,2014-07-04,港聞A4,蒙作者允許轉載。

 

Leave a Reply